【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用心聽見愛,抗憂醫起來!「第二屆遇見十大溫暖我心的抗憂醫師」年度票選出爐,台東醫院醫師孔繁錦不僅獲得首選,還率先響應「高風險憂鬱症族群義診」活動,顯見溫柔好醫師的特質。
憂友在網路上留言:「小學開始憂鬱,直到二十六歲,遇到台東醫院的孔繁錦醫師,終於能不哭了!」獲得最多留言的則是旗津陳三能醫師,雖然他沒入選十大醫師排名,只當選南區抗憂醫師第三名,但網友感激他把病友當正常人,強調「這對他們很重要」。
憂友阿德也現身說法,感謝公益團體和醫師,阿德自述高中時經常陷入負面情緒,精神耗弱後就診才發現得了強迫症,工作後又罹患憂鬱症,一有低潮就遞辭呈,讓他每四天要換一份工作,好幾次想自我了斷,而且最怕獨處!好在醫師和肯愛協會成長團體的協助,十一年了,他不再憂鬱。
肯愛協會祕書長蘇禾表示,根據調查,台灣憂鬱傾向人口超過兩百二十萬人,七大高風險群包括精障疾患、重症殘障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者、藥隱者、危機意識過於敏感者、境外移民者、懷孕與空巢期的人,而憂鬱症人口日漸攀升,例如這屆網友參與度是首屆的二點六倍,意味憂鬱病友透過網路途徑尋找抗憂方法及對醫師觀感的重視度愈來愈高。
孔繁錦建議,「問對問題,醫病可雙贏」,他提醒憂友,初次門診一定要提出下列問題,有助了解自身狀況,如藥物名稱、用途、下一步怎麼做、避免共食的藥物為何、忘記服藥如何補救、副作用、緊急聯絡方式、療程、藥物有效時間、複診時間、能否推薦談話治療、除了服藥還能作什麼,另外鼓勵憂友走出去、用志願服務讓心得到光明,他也率先響應義診活動,詳情可至網站查詢:www.canlove.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