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城南十二里處,此處的香山與龍門山對峙,伊水於山間北流,遠眺猶如天然門闕,史稱「伊闕」。據《水經注》記載,魏晉時期就有「魏晉石銘」,現已無跡可尋。隋朝建都洛陽後,因宮城門面對「伊闕」而改稱「龍門」,著名的龍門石窟就分布在伊水兩岸之崖壁上。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於龍門開鑿石窟刻製佛像,部分附屬造像題記,記載出資造像者(供養人)造像原由。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北宋諸朝,雕鑿不絕,傳世石刻不可勝數。
龍門北魏造像題記,體法多變。從乾嘉至清末,引起包世臣、康有為等書法家、學者極力推崇。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稱頌︰「北朝人書,落筆峻而結體莊和,行墨澀而取勢排宕。」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說︰「古今之中,唯南碑與魏為可宗。」又說︰「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構字亦緊密非常。」
著名的造像記有所謂龍門四品、龍門十品、龍門二十品之名。清代黃易(小松)最早在龍門石窟拓碑四品,世稱龍門四品,即〈楊大眼造像記〉、〈始平公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及〈魏靈藏造像記〉。
我個人喜歡〈始平公造像記〉(如圖),它原本是附屬於佛龕的題記,刻於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孟達撰文,朱義章書,陽文鑿刻,並有方形界格。造像記陽文者僅見此種,篆刻家趙之謙用以鐫刻印章邊款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