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學衡】談子產的改革制度

張美華 |2010.12.09
1538觀看次
字級

春秋時代人物,耳熟能詳的不外乎是五霸及管晏、陶朱公等賢臣,與集華夏文化之大成的孔丘,或身負「繼絕世、興滅國」任務,有中國第一號女間諜的西施等;殊不知地處中原樞紐,為五國爭霸標靶的鄭國,亦曾有良相子產出現,其人品與施政表現,更獲得孔子「古之遺愛也」之讚譽。

子產(?-前522年)複姓公孫,名僑,子產為其字。據《左傳》杜預注,子產是鄭穆公之孫,公子發之子。在他執政前,鄭國因連年戰爭,室族衰微、朝政早已瘡痍滿目,難脫危機四伏、貧弱不堪的窘境。

子產於鄭國執政有卓越貢獻,在外交方面:運用「國不患乎小,小如能事大。」卑微姿態,得以在晉、楚之間平穩地求得生存和發展;在安內方面:執行「安定國家,必大焉先」策略,改善「國小而逼,族大寵多」的流弊,成功處理子孔、伯有等權臣與室族的紛爭;在經濟、社會方面:整頓貴族田地和農戶編製,按田畝徵稅,改善稅收,並將律法鑄於鼎上,置於王宮門口,讓百姓熟稔新刑法,推行寬猛相濟的法治思想;此外,他重視教育,不毀鄉校,並「知人善用,擇其能者而使之」,組織有效率的團隊,扭轉了疲軟的國政,使鄭國煥發了生機,故清朝的王源推許子產為「春秋第一人」其地位崇高,實不遜於春秋初期「尊王攘夷」的管仲。

事實上子產的改革政策,在初期引發「孰殺子產,吾其與之」的怨聲,但自第三年起,鄭國社會安定,已臻至「門不夜關,道不拾遺」境界。令人敬仰的是,身為國相的子產,並未過著如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的奢華生活(《史記‧管晏列傳》),據《賈氏說林》載:「子產死,家無餘財,子不能葬,國人哀亡。」可見其高風亮節的政治情操。

反觀今日政治風氣,不論黨派,總有政客利用職務之便,在公帑上「上下其手」,忘卻造福百姓之承諾;或以沽名釣譽的心態,求取個人名聲傳播,漠視監督之責,使國政前進步伐形同龜速,若與子產施政及品格相較,筆者對國家堪虞之心,實不可名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