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智有法 失智可防】探索失智症

王國慶 |2010.12.09
788觀看次
字級

當智商隨著年齡增長而趨成熟後,卻因某些特殊原因而衰退至標準以下,並且已造成自身及他人生活上的困擾有一段時間時,便稱為「失智」。目前台灣人口老化,民眾醫學常識增進,病患就醫後被診斷失智的比率增加。

引起失智症狀的原因有許多,大半是腦神經的退化,其中又以「阿玆海默症」為甚,也因此失智症大多數是老年人;其次,是腦血管中風之後所產生的失智症狀;最後,有一些極為少數的病會造成可以矯正的失智症(例如腦室水腫、硬腦膜下出血、甲狀腺功能過低、維他命B12缺乏等)。

一般而言,失智症初期會出現「有一段時間在記憶、思考或是行為上有所改變」。智力(或智商)的標準因年齡、教育程度而有所不一,相關專業人員有許多評量表,來鑑別病患是否已達失智程度。

失智症的病程發展,依照其致病的原因,會稍有一些快慢的差異,若以阿玆海默症來看,病患在發病數年後進入中期,其智力、行為會進一步退化,至接近精神病患狀態;在後期,病患則會有行動、吞嚥及大小便上的困難。

失智病患大多高齡,再加上失智症的致病原因絕大多數是腦神經退化,因此,年齡絕對是最危險的因素。其他如過去有頭部外傷或腦炎、心臟血管疾病、低教育程度、居住在鄉村或工業區以及有失智症的家族史,也是危險因子。

失智症依其致病原因不同,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依國內健保制度,失智為數最多的輕、中度阿玆海默症,可由神經、精神科醫師專案申請藥物。為數次多的血管性失智,可以透過控制心血管疾病,來達到失智惡化的效果。最重要的,鼓勵民眾及早發現失智並就醫,以便對一些極少數但可以矯正的失智症做治療。

失智患者的照顧有別於一般其他失能長者的照顧。失智患者在初期活動能力仍然正常,但是有近期記憶的喪失、理解能力弱、反應慢、晝夜顛倒、時空錯亂等問題。研究指出,適當的運動、音樂、益智遊戲、團體活動等,可以延緩病程、甚至改善失智症狀。另外,家屬或照顧者的支持也極為重要。

目前,社會各失智相關協會、國內各衛生單位、醫療院所,皆有早期失智評估的工具或量表,民眾可以運用,使失智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療與照顧。

(作者為耕莘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王國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