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衛生署十月初宣布禁止醫院收取指定醫師費,醫界擔心紅包文化再起,頻頻要求恢復,昨天衛生署為此舉行座談會,衛生署長楊志良會後表示,在資訊公開透明、法制化、不排擠一般民眾權益的三大前提下,才會考慮開放,因此在訂定明確規範前,醫院仍不可收取指定醫師費。
根據衛生署調查,各縣市衛生局對指定醫師費的做法不一,台中縣、台中市、新竹市、南投縣、彰化縣允許收取,台北市是以專案核定方式處理,其餘十七縣市則不准收取。
與會的醫界人士多主張,指定醫師費的存在,是基於部分民眾有選時、選地、選人進行醫療的需求,認為如果在一定規範下,比如要求醫師必須在排班以外的時間進行醫療才可收,或是規定醫師看指定醫師費的診別要有負荷量限制,這筆費用是合情理的。
然而,醫療改革基金會等團體質疑,指定醫師費的定義仍不清楚,因此醫界才會收取方式不一,不少民眾投訴遲至繳費時才被告知有此費用,「這真的是民眾的需求嗎?」消基會也認為,醫師平時已經很忙了,如果如部分醫界陳述,在排班外時間提供服務再收,「醫師真的有這麼多時間嗎
?」
至於楊志良也想整頓的VIP門診,衛生署考慮要求這些開辦的醫療機構,VIP門診應全自費、獨立掛號、成立特別區域,並將額外收取費用提撥一定比率作為健保的愛心專戶。
對此,部分與會者認為衛生署「管太多」,指出這是民粹的做法,雖然看起來會讓一般民眾認為比較公平,但對比較有錢的人來說,所得稅以及健保費已付出較高費用,若VIP門診還要求他們全自費,非常不合理。
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祕書長吳明彥認為,收取指定醫師費與開辦VIP門診,在整個醫療行為中是相對少數,他贊成衛生署以建立制度化的方式來討論,但也不宜過度設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