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條激流,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舵手,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在這條激流中,經過士農工商及兵工連排長等各色齊備的歷練,再進入傳媒事業經營十五年,生活的舵已穩握手中,航行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做事之前要做人
走進鳳凰衛視主持人事務部,門旁有兩面照片牆,一面黑白,一面彩色,大家熟知的「魯豫有約」魯豫、「戰地玫瑰」丘露薇…被掛在黑白這一邊,彩色那面牆掛的反倒是已不在線上的離職人,這什麼道理?劉長樂也在「發現」之後詢問原因方才知道,原來,最顯赫的位子要禮遇給曾投入心力的離職人。得到答案的那一刻,劉長樂感動得眼眶有點發熱,當下,他就交代秘書說,「以我的名義發一封信,歡迎他們隨時回娘家看看,這裡是他們永遠的家。」
人走茶涼?劉長樂從不這麼想,他把鳳凰的經營文化放在「植梧待鳳」,做事之前要先做人,厚道、講義氣是自己一生遵行不渝的風範,寧可失之於義,也不願對不起員工。
到台北領取「真善美新聞傑出經營獎」,他帶著一家人前來,搭飛機回香港的那個早上,劉長樂先到飯店外繞了一小圈,看看許久不見的台北,然後坐下來和記者談起自己這一生最驕傲的事業的點點滴滴,那一問五答的侃侃而談,帶有體貼與善意,讓記錄者下筆豐富飛快。
生命脆弱又堅強
其實,他絕不是個多話的人。小時候,媽媽給他取了個小名「老悶兒」,意思是不愛說話,看來,中國人說的,冬天出生的孩子話少,這的確有道理。但是,性格可以改變,從二十四歲當兵到現在擔任鳳凰衛視行政總裁,劉長樂不但話變多,也成了員工口中的榨汁機,台裡的同仁全都感覺,投一個水果給他,榨出的果汁鮮甜得彷彿帶點源源不絕,另一方面,也像萬金油,什麼都懂,什麼都通,人脈廣,人際也極佳:「這是因為我做過記者,有本事把採訪對象變成朋友,甚至深交的哥兒們」。
他坦言,自己的第一桶金來自於石油貿易,這就是運用良好人脈的優勢清白換來的,因為合作對象充分信任,在向第三方付款時,資金得以在手上停留一段時間,再用這筆資金擴大營運,創造了利潤,能成功的由商再轉回文。他強調,人脈是善的結緣,並不是建立在利害關係上,彼此真誠相待,投出信賴,一生都因這珍貴的情誼而感到豐美。
當兵是改變性格的第一個要素。一九六五年,他參與唐山大地震救災,體悟到生命既脆弱又堅強,百折才可不撓:「年輕的士兵都在拚命,在讓人暈眩的酷熱中,把世間該吃的苦都吃了個透。」當時他擔任工兵連的排長,呼吸著惡劣的空氣,吃著變質的食物,沒有水喝,回到家,媽媽撫著他的臉心疼的說:「我的悶兒瘦得厲害,十個手指甲被磨掉一半,手肚上長滿痂。」「現在回想起來,這些經歷塑造了性格,對於培養男人的堅毅,幫助很大。」
一石激起千層浪
從挑戰極限的地震救災學到「百折不撓」,往後遇到任何挫折都想,能做到這四個字,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創立鳳凰衛視,許多媒體不免發出疑問,為什麼別人沒有成功,你卻成功了?想當然耳,是透過特殊的關係或背景囉!真相並非如此。
轉戰各式職場,劉長樂認為,任何一個生意,即便利潤可觀,都不可能像傳媒能帶來這麼多的漣漪,能「向世界發出華人的聲音」,這是從少年就企盼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大格局。事實上,如果沒有鳳凰,中國媒體在重大事件報導中真的仍處在局外人狀態,但因為自己做過記者,始終對採訪報導難以忘情,毅然從商再回歸媒體經營,從此,在國際舞台上,中文媒體才有了勇敢往前衝的力量,在九一一、伊拉克戰爭、俄羅斯別斯蘭事件和東南亞海嘯這些重大事件中,也不再缺席了。
「人都想copy鳳凰的模式,也想從鳳凰挖人,可是,他們最難找的人才,是我。」劉長樂哈哈一笑說,中國有句流行的話叫「八十年代靠膽子,九十年代靠路子,二十一世紀靠腦子,」創意從自己那「神秘的大佛」般的大腦袋裡汩汩而出,是珍貴的智慧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