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到哪裡去?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生命課題,小說裡草莽英雄慷慨赴
死時常會說:「大不了,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而博得眾人喝采。但想想誰能保證二十年後他還會是條好漢,搞不好投胎做了一隻豬仔,任人宰割。
雖是玩笑話,卻點明了六道輪迴真是身不由己呀!除非真能跳脫,否則無論怎麼轉,都還是在三界中來來去去。所以佛教徒會以「出三界」為修行目標。何謂三界呢?這是依眾生心靈境界所分的三個層次──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欲」界顧名思義,充塞七情六欲。老子說:「吾有大患,唯吾有身。」人為了這個身體,有每天吃三餐的飲食欲,睡覺休息的睡眠欲,以及生理需求的男女情欲等。所謂「情不重不生娑婆」,從坊間流行詞曲無歌不是情愛的創作中,就能發現。
飲食欲影響更廣,一些國際連鎖速食店,每天宰殺牲畜無數,供給雞腿、豬排、牛排等,只為了滿足人的口腹之欲;而每當百貨公司祭出周年慶時,民眾瘋狂的購買欲更是驚人。「欲」小是自己的貪愛,大則具侵略性,如占有國家、領土等。因為「欲」的需求,使得欲界眾生有了身體、家園、國家等實體果報。
人透過禪修,擺脫欲望束縛,精神層次就提升到色界。此界依禪定精粗分有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初禪已能斷除飲食欲及男女情欲,不再食人間煙火。二禪之後,僅剩意識活動,眼耳鼻舌身不起運用,仍存有著身體、宮殿、國土等物質形相(色),不過比起欲界,要精妙殊勝太多了。
到了無色界,是完全超脫任何形體,唯有心識住在甚深的禪定中,無相無形,無可限定,因而此界四天名為「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和非想非非想處」。
三界輪迴以水為例,當水結成冰時,是沉重的固體,好比欲界;當冰融化為水,會隨著容器變化形態,如色界;一旦水蒸發成為氣體,在虛空中無有定相,就如無色界。可是無論怎麼轉,冰、水、氣體都一直不斷地循環,唯有跳脫,才能達到真正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