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秀丹在《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新書發表會時表示,愛要及時。圖/記者邱麗玥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當你面對重病的家人,或是當你知道自己得重病將不久於人世時,你決定要殘留「生物式的生命」喘息,還是善終自己的生命?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陳秀丹,將她醫治病患的經驗,及自己面對父母生死選擇當下的重責,書寫成《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陳秀丹表示,目的在告訴醫師醫病時要真實面對病人,並幫助他面對善終生命,同時也告訴病人和家屬,要勇敢選擇面對善終生命。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是陳秀丹以自己父母親面對生死時,身為女兒的她如何用醫療專業,及孝愛協助父母安詳善終,及她在加護病房面對許多「善終」、「歹終」的案例,全書共有二十八個案例。
陳秀丹表示,她的母親因顱內出血突然昏倒,當她趕至醫院,得知媽媽的昏迷指數是三時,她當下決定帶著母親回家,她說:「若開刀媽媽會變植物人,且腦蓋蓋不回去,最後仍會痛苦死亡。」她決定讓媽媽漂漂亮亮地走。最後,陳秀丹的母親是在親友陪伴下,安詳的往生。
陳秀丹指出,很多子女因為怕輿論的批判或不捨,只求父母能有口氣,而讓病人接受插管治療,變成「生物式生命」的機器人,不能快樂的和人互動,感受生命的美好,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思想,不但生病的人受苦,龐大的醫療費用也造成家庭、社會的負擔。
陳秀丹表示,她是想教育大眾真正的尊重生命,身為醫師,要有良知面對病人,讓即將面臨死亡者,可以靜下心安排好感情、財產、要感謝的人、該還的人情等,走的時候才會安心;而活著的家屬也才不會覺得愧疚,善終過程相當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