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人來說,「娃哈哈」是個全然陌生的品牌,但是在大陸,卻流傳著一則有趣的實驗:不論你是在長白山天池、阿爾泰山山麓、海南島叢林、青藏高原這些偏僻的地方,不論走進那間小店,然後把所有的商品目錄都抄下來,你會發現,重覆出現的品牌不會超過三種,「娃哈哈」可能恰巧是其中的一個;在過去的十五年裡,讓每個中國人都掏錢買過的品牌不會超過三種,而「娃哈哈」也可能是其中的一個。
這種「恰巧」卻絕非巧合,因為,娃哈哈產品幾乎已深入到大陸的每一個鄉鎮。
宗慶后,娃哈哈的創始人。十五年來,他從校辦企業起家,慢慢成長為擁有資產五十五億元、在大陸十九個省市建有五十多家全資或控股子公司、年銷售收入可達七十億元的中國最大的食品飲料巨人。
大器晚成
42歲開始創業
宗慶后出生於杭州,中學畢業後,為減輕家庭負擔,身為長子的他到舟山鹽場工作一年,後來改去紹興茶廠,直到一九七九年,當小學教師的母親退休,宗慶后決定回杭州。由於他的教育程度不高,只能在小學裡當工友。
一九八七年,四十二歲的宗慶后帶領兩名退休老師,靠著十四萬元借款,成立杭州市上城區校辦企業經銷部(娃哈哈前身),以代銷汽水、冰棒及文具紙張起家,開始他的創業路。
獨到眼光
靠兒童口服液
一九八八年,宗慶后開始為別人加工口服液,那時候他發現,全大陸有三十八家企業生產營養液,但是卻沒有人生產「兒童營養液」,而且在一胎化政策下,一個八○後的小孩,通常同時享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的疼愛,家長追著餵小孩的情景,幾乎日復一日的在每個家庭中上演。
宗慶后發現了這個巨大商機,隔年,他成立杭州娃哈哈營養食品廠,開發生產「娃哈哈兒童營養口服液」,以「幫家長解決小孩子不願吃飯問題」為訴求,憑藉「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的廣告,一炮打響產品,幾乎壟斷兒童飲料市場。
靠著這支兒童營養口服液,創業只有三年的娃哈哈,產值突破億元大關。
非常可樂
開拓飲料王國
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分別在一九七九、一九八一年進軍大陸市場,一九九八年,宗慶后決定開始生產「非常可樂」。
雖然「非常可樂」晚了十幾年才進入市場,但是宗慶后認為「先搶先贏」,只要能搶到消費者口中的「第一口印象」,從沒喝可樂的消費者就會認定「非常可樂」是第一品牌,「非常可樂」才有成功的機會。
由於飲料是消費頻率高,但消費單價低的產品,為了取得成本優勢,宗慶后從可樂罐到瓶蓋,都由娃哈哈自己生產,他的售價比可口可樂便宜五毛錢。可別小看這五毛錢,第一年的投資報酬率就做到百分之四十至五十。
在行銷策略上,宗慶后以「非常可樂,中國人自己的可樂,非常可樂,非常選擇」為口號,然後巧妙避開兩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在一線大城市的固定消費群,他透過娃哈哈強大的經銷網絡,把非常可樂送到人口眾多、地域廣袤的廣大中西部市場及農村市場,然後再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一炮打響「非常可樂」的市場。因為宗慶后的策略成功,非常可樂當年就搶下大陸碳酸飲料市場百分之十二的銷售量。
當宗慶后陸續在純淨水、可樂、奶飲料等產品市場獲取豐厚利潤,站穩飲料市場的龍頭地位時,宗慶后於二○○二年在北京舉行「娃哈哈七彩童年」童裝發布會,宣布正式進軍十億元的童裝市場。
獨裁作風
工作從不授權
在宗慶后身上,可以看到典型浙江民營企業家的形象:自信、獨裁、節儉、親力親為,尤其他的獨裁及親力親為,在中國企業家中,更是無人出其右。
宗慶后的祖父曾是東北軍閥張作霖手下的財政部長,而宗家的老祖宗宗澤,在北宋時期也是著名的抗金英雄。天生就是將軍之子,宗慶后統領三萬人規模的娃哈哈,幾乎就是一副軍隊作風,凡事衝鋒陷陣,而且一定直攻第一線。
別看娃哈哈是大陸最大的飲料公司,宗慶后竟然連一個副總經理都不設(近兩年企業營收達新台幣一千億元後開始設立,但沒有決策權),只有各部門的部長,幾乎所有的市場決策都由他自己拍板,以前甚至連人民幣五百元的報銷單,都必須由他簽字才能生效。
「我腦子裡面,就有很多的資訊在轉,幾個資訊一交叉,商機馬上就會出來了。」宗慶后不授權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飲料市場門檻低、競爭者眾多,幾乎沒有核心技術,唯一能競爭的就是產品速度。
就像「非常可樂」這個成功案例,更使宗慶后認為「一個新產品只要比競爭對手先送到消費者口中,就等於贏了先入為主的第一口印象
;遲到的,就要多花扭轉消費者印象的成本。」
再者,親力親為的宗慶后害怕自己如果沒有站在第一線,不僅會漏掉第一手資料、看不到未來的市場性,統帥就是要更了解市場、了解商機,才能讓底下的銷售員心服口服。因此創業十五年來,他不借錢、不貸款,也不喜歡被別人指揮,只要有新產品問世,他都自己先喝一口,飲料的名字與包裝,都由他決定。
當宗慶后與娃哈哈聲名大噪後,曾有人問他:「是否曾經後悔過,人生最精華的十五年,卻在農村中度過?」宗慶后強調,這十五年是人生中最年輕、最有成長希望的大好時光,雖然當時在農村好像看起來沒有什麼作為,但對他的人生卻有很大幫助,「這十五年的艱苦生活,不但磨練我的鬥志,也替我未來的創業路,打下雄厚的基礎。」
行善定義
讓人生活無憂
九月,巴菲特和比爾‧蓋茲飛到大陸舉行慈善晚宴,宗慶后認為,在現階段的大陸,與其捐獻資產做慈善事業,倒不如鼓勵企業家把錢用來投資,因為只有把企業做大、做強,才能產生更多的就業機會,才能為國家和社會帶來更多財政收入,這才是更為可行的慈善行為。
「我經常說救急不救貧,每次遇到大災難,民營企業都在捐款,這是救急。如果是救貧,那只會愈救愈貧。」宗慶后表示,其實大陸民營企業家一直都在從事慈善,只因制度、文化的差異,方式方法跟國外不同而已。
「其實對於很多浙商來說,錢多到一定的程度,這些錢就不是自己的,它應該是社會的,所以要為社會帶來更高的收益。」在宗慶后看來,他認為把娃哈哈做成世界一流的大品牌,「讓更多的人因為娃哈哈的存在而生活無憂,這樣才是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