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書者,以真楷最難,而真楷又以小楷最難,作小楷細妙精微,尤須一個「敬」字。
東晉王獻之喜用小楷寫曹子建〈洛神賦〉,傳世數本,後人以為寶。至宋代,皆已散佚難尋,南宋賈似道得殘卷八行,又搜尋得四行,合十三行,刻於碧玉之上,世稱〈玉版十三行〉又稱〈洛神賦十三行〉。
〈洛神賦〉為曹植辭賦中傑出作品。他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假想夢幻之境,將洛神與其會面時之神態刻畫入微,風姿綽約,有斯人浮現於眼前之感。但終因人神殊道,無從結合而悵然分離。
此賦有托意,曹子建不但與帝王之位無緣,還屢受兄長的迫害,無奈之餘又感到悲哀和憤悶。
王獻之喜用小楷寫曹子建〈洛神賦〉似乎亦有托意,不然不會有「時人那得知」之怨。僅管如此,歷代對〈洛神賦十三行〉評價甚高,如清代書法家張廷濟於〈清儀閣題跋〉記:「風神駘蕩,氣骨雄駿,固以無美不臻。」
從楷書的發展歷史來看,鍾繇小楷雖稱「正書之祖」,但留有隸意。〈洛神賦十三行〉雖只有寥寥數百字,因其秀勁圓潤,被歷代譽為「小楷之極則」,有著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可以說,它既是晉楷的終結,又開唐楷的先河。
王獻之小楷〈洛神賦十三行〉點畫圓潤,體勢開張。用筆特徵是頓筆外拓,在揮運之中斂放自如,有晉人的瀟灑流美,無一點塵俗之氣,令人神清目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