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行是民間文藝演出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的內容很多,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說唱藝術、民間小戲、戲劇演出、
歌舞等藝術形式。
說唱業
說唱,又名「說書」。狹義的說唱是只說書不唱詞,如評書、評話等,也叫說書。廣義的說唱又有兩種,一種是說大書,有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樂亭大鼓等;一種是講唱,講唱中又有講唱結合,如彈詞、鼓詞、河南墜子,還有一種只唱不講,如大鼓書、木魚書等;相聲原來也是只說不唱。
關於評書、評話,表演者僅為一人,道具有醒木、扇子和手巾。但是各地在名稱和特色上又有所不同,包括北方評書、蘇州評話、揚州評話、四川評話等。
講唱結合的有彈詞、河南墜子,唱中說詞,詞後有唱,一般都是有某種樂器配合。
墜子的來源,據說是因為丘處機賣胡琴的弦是用張果老的驢尾巴製成的,又因是掉下的驢尾,故有「墜胡」、「墜子」之稱。

民間小戲
最早的小戲應該是「木偶戲」,有的地方又稱「棒棒戲」。木偶戲是古今民眾最喜歡的小戲之一,在南方最為發達。北京稱為「耍猴栗子的」,這是木偶戲的變音。後來又流傳「傀儡戲」。
在宋代文物上,有不少木偶戲的形象。通常是由一人主持,挑著擔子四處活動,一頭用布圍成小戲台;另一頭為大圓籠,裝有鑼鼓和木偶。表演時,主持人鑽入戲台布圍內,舉木偶表演,連說帶唱。
影戲,又稱「皮影戲」。僅北京就有兩派:東派是由秀才黃素志創立,供奉孔子為祖師;西派可能來自陝西,供奉觀音菩薩為祖師·相傳觀音三次路過華陰,有一次觀音預感災異降臨,就以佛光為幕,竹子為影,觀音坐在蒲團上,演唱勸善故事,百姓雲集看影戲,解除了災難,於是有人仿之創立了影戲。
耍獅子,是真人配帶道具扮演獅子,為擬獸戲之一。唐代時期的獅子舞,是由獅子和獅子郎表演;宋代為擬獅舞;明清時期的獅子滾繡球,使獅子戲達到了新高峰。
拉洋片,又稱「拉大片」、「西洋景」,是民初新興的一種小戲。道具是一個木箱,安有透鏡,箱內有不少畫片,可以提拉更換,因畫片有許多是西洋畫而得名。表演者拉一張,就配一段唱詞。
跑木馬、跑旱船,可能來自民間遊戲,後來成為民眾所喜聞樂見的小戲。通常由三個人組成;一人扮演姑娘,雙手駕船,且跑且歌且舞;另一人扮演小丑,佯划船狀,也作表演;還有一人打鼓敲鑼伴樂助興。後來又流行大頭戲。
鼠戲,又稱「耍耗子」。藝人有一個箱子,內有不少小道具,另外有一個鼠籠子。他們走街串巷,有時到某家耍耗子,表演「吊桶打水」、「登梯上高」、「滾桶」等,以此討些小錢為生。
變戲法,是指在地上擺攤,周圍有許多圍觀者,主持人手腳利索,技巧多變。如表演「仙人脫衣」、「吞寶劍」、「吞鐵球」等絕活。此外還有耍花鼓、耍猴、唱話匣子、數來寶等。
戲劇業
戲劇起源於儺戲、地戲,進而在城市興起小戲,如古代的雜劇、散樂都是,後來才有京劇出現,他們成為演藝界一個大行業,但有高下之分。有名的京劇演員都組成戲班子,在戲院演出。清朝稱戲院為「茶園」,進而為「戲園」,後又改稱「戲館子」,民國以後改為「劇場」、「劇院」、「戲院」。
除此,還有一種唱小戲的,他們沒有名氣,組不成班子,不得不擺個地攤,拉個場地,在街頭賣藝。有些家庭在婚壽大慶時,也把演戲者請到家裡,稱為「唱堂會」。
樂舞業
舞蹈是重要的藝術形式,它是通過手和足的動作來表演出人的感情。《詩經‧大序》:「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
但是原始舞蹈是民眾普遍的娛樂形式,當時還沒有以舞蹈為職業的人,遠古時期留下來的出土物品舞蹈盆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之後,從而出現了以舞蹈為職業的藝人。這方面在考古中有許多發現,如戰國時期在玉器、漆器和銅器上有不少宴樂形象;漢代舞樂紋飾也很多;在隋唐時期的壁畫、石刻和陶俑中,也有不少樂伎題材;由於明清兩代刻版印刷的發展,不少書中都有演樂、樂伎形象。現代開放的社會,更為舞者開創了應用在不同場合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