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不到百分之十的智能障礙者,他們的父母是有經濟能力送他們到安養機構的。在防止走失問題上,民間團體各出奇招,都在嘗試如何建立最有效的「社區安全網絡」。
預防走失手鍊
標註名字電話
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表示,走失主要的類型就是「上班時搭錯車或坐過站」,坐過站的憨兒不懂得往回坐或往回走,而是會繞一圈,回到同地點再下車。
一旦失聯,基金會的老師會先聯絡家長、詢問詳情,其次就是等待,再不行,就只能報警;此外,喜憨兒也自製憨兒防走失手鍊,上面有電話、名字,憨兒被教導走失時要向店家請求協助。
長期叮嚀教育
能找回家的路
真善美啟發中心的學員則普遍不怕生,喜歡和造訪中心的陌生人互動,主要原因是真善美啟發中心的空間寬敞、生活自由,老師還定期帶憨兒到街上買東西、建立安全網絡,「店家能認識,是防走失的好方法。」這個前提是,必須讓憨兒喜歡居住的環境,並建立感情。
較特別的是,啟發中心的大門是開放式,讓學員獨自外出,卻從未走失過。中心表示,很多人以為心智障礙者是學不會、聽不懂的,其實只要長期叮嚀、教育,他們能明白如何自我保護、找到回家的路;教導和商家聯絡感情、老師和輕度憨兒陪同中重度憨兒外出,加上老師多在四周巡視,都能降低走失機率。
積極參與活動
居民接納度高
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也在每個成人發展中心推廣「愛心商店模式」。基金會說,早期憨兒入住社區遭到住戶抗爭,認為憨兒具有攻擊性、會傳染、很危險,但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後,發現他們會幫忙掃地、個性又可愛,居民不僅接納度提高,還願意幫忙注意憨兒放學是否準時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