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統計,路倒的個案中,多數是身心障礙者,政府將他們安置於公設民營機構,並指派社工照護、送醫、協尋家人,目前共四百三十九人,花費近一億。由於多數找不到親屬,被認為是受到遺棄。政府對智能障礙走失者付出高社會成本,譗走失議題豃也一直是社福團體的隱憂;他們對走失制定很多防護措施,例如建立社區安全網和防失手鍊、指紋捺印等。
本周公益版訪問第一、育成、喜憨兒基金會和真善美啟能發展中心、政府單位等,讓大眾認識走失問題的嚴重,也進一步了解,打造居所給老憨兒住的急迫與重要。智能障礙者走失類型以「悶在家太久,想出門」、「上班搭錯車」、「自認成年了,不想受家人束縛」最多。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承辦永愛發展中心主任張菁倫說,中心就曾有一名因罹患唐氏症,超過三十歲身體老化,有提前失智、肢體機能退化和肌力下降症狀的老憨兒走失,說要去看媽媽,轉身就衝進捷運站,老師知道他母親過世,立刻通報憨兒走失,再聯絡捷運站,所有人都很緊張,幸好在他出站前及時攔下。
憨兒走失不只是一般父母的急事,也是社福機構的擔憂。
常合併憂鬱
拒學想逃
「我受不了,我要出去!」憨兒常因為合併憂鬱症,出現拒學、躲在家、不參與社區活動的現象,想逃跑的他們,「聰明」又很有「毅力」。中心還曾發生過一位憨兒趁老師不注意,打開安全梯,跑到停車場,搜尋監視器所在,然後悄悄離開的案例,但畢竟監視攝影機很多,還是被老師找到,動員社工去追,甚至騎車滿街跑,最後社工投降、選擇報警,因為人已不見蹤影。
案例的主角、五十歲的老憨兒,因為情緒不穩,在中心就已拔掉鞋底,跑出去時是光著腳;平時他都坐車到中心上課,這次走失卻是用走的,因為不知道公車路線,所以繞了其他路,不按習慣行事,大家始料未及,才會錯過和他相遇。憨兒下午四點走失,家人晚上九點才告知安然返家,所有人嚇出一身冷汗。
規律性發作
兩年一次
智障者家長總會遇到的情況更特殊,副主任曾雅倫說,有的智障兒「走失」是有規律性的,每兩、三年會發作一次,每次長達三至四天,然後自動回家,他們睡公車站、沒東西吃,或者買一罐礦泉水就維持在外的飲食需求,「他們可能因為伴隨精神疾病,或環境改變、家庭結構改變,導致不舒服,自己搭車到陌生環境,然後一直走、一直走,又忘了怎麼回到熟悉的搭車地點。」需要多加注意。
智障兒走失和一般孩子一樣,家長內心都在淌血。曾雅倫說,一位常常會陪伴阿嬤的憨兒,走失後,阿嬤天天坐在家門口,等待孫兒回來,家長只得向智總求助,經過地方電視台協尋,兩天就找到了。但是,大家都只注意走失了怎麼找回,沒人重視預防。家長應該讓憨兒接受社福機構的服務,協助社會化、安住,否則在社區閒晃時,非常容易走失、被騙去辦信用卡,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