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止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災變後轉化成憂鬱症、躁鬱症,肯愛社會服務協會立刻進駐阿里山,設置據點,規畫「從兒童走入家庭,從社區服務到部落」的階段性心靈重建服務,祕書長蘇禾表示,進入災區之前就有心理準備,原民在災變前擁有的結構性社會問題,災變後會更難處理,但幸運的是,他們發現,水災讓解決原民社會問題的重要性更為凸顯了。
在八八水災之前,原住民生活環境低落、經濟不富裕,壓力大而衍伸出許多社會問題,最普遍的則是貧窮導致的隔代教養現象;許多媽媽離家、爸爸到深山工作,子女留給阿公阿嬤扶養。受到水災影響,隔代教養的問題更被放大,例如小朋友向協會社工反映,以前好幾天才能看見爸爸,但現在卻是好幾個月都看不到,害怕、無助、學業低成就、缺乏自信,都在無形中加深了重建的困難度。
農地成廢地
補助靠善款
蘇禾說:「問題是一個養著一個。」每個問題都環環相扣、不斷延伸,過去解決不了的,現在更嚴重;過去沒有的,現在則有了,讓民間團體負荷愈來愈重。例如:過去原民地主生活能靠農作自給自足,甚至產銷,水災過後,農地成廢地,放棄了就沒有謀生工具,不放棄又不能耕種,還得付貸款,又由於有土地,更不能申請補助,政府也沒有依照特殊狀況制定補救措施,只能靠民間善款協助。
要抽絲剝繭解決難題,肯愛費了很多苦心。在陋習上,他們將補助金寄放在學校,阻止原民以酒癮和菸癮的方式紓解壓力;在心靈輔導上,則汲取九二一地震經驗,知道成人在災變後,會先希望重建謀生環境,兒童卻被忙於重建的大人忽略,或者因煩躁而對他們發脾氣,產生心理疾病。問題雖然複雜,協會還是能採循序漸進的方式輔導,例如今年下半年正要著手成人和老人的心理撫慰。
心輔到社造
至少需五年
一般人以為,重建分軟、硬體,事實上更複雜。蘇禾表示,重建工作分階段性和續發性兩種,階段性從第一階的心靈輔導、硬體建設,到第二階的社區營造,最少都需要五年時間;續發性則處理後續環境面臨的狀況,像今年八月八日達邦國小完工,卻有八成小學未動工,厚此薄彼的現象就會引起學童不安,協會必須預防,而且心靈輔導必須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觀察、藝術治療,相當費時。
最讓協會感到無奈的,反倒是經濟難重建引起的憂鬱。
一名熱愛山林的原民教師表示,災前離職返鄉務農,災後即使農地能耕種,顧客卻都流失了,選擇搬離會喪失生存動力,不搬離則坐以待斃,那些還留在山上的,是因為有硬體重建的臨時工可做,一天至少能賺二至三百元,但不知道房子蓋好後,大家該何去何從?所以,肯愛將紓解憂鬱的專業先帶進部落,期待築起一道防線,把傷害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