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老師,你好:
我們是雙薪的小家庭,孩子每天面對的只有父母,當我與先生發現,孩子的臉上漸漸少了笑容,變得焦慮、不安,怕面對群眾時,為了讓孩子們有個快樂的童年,讓他們學習如何與奶奶、外公、外婆、叔叔、舅舅、舅媽、姑姑,還有堂表兄弟姊妹們相處,分享快樂,於是我們決定,辭去大城市裡的工作,搬回家鄉,那裡空氣好,又沒有城市的喧嘩,最重要的是,親戚全都住在這裡,我心想:「孩子們以後就不會寂寞了。」
娘家聽到我們要搬回去都非常高興,爸媽並騰出一間房子讓我們住,哥哥嫂嫂也熱心的幫我們安排工作,但是,我的婆家卻不以為然。婆婆說
:「你們沒事不用常常來。」聽了這話,我的心像被潑了一盆冷水。婆婆說這話時,只有我一人在,外子並不知道,我也不想讓他知道,我怕他覺得是我在搬弄是非,破壞他們母子感情。
的確,剛搬回去時,因為剛好放假,所以我時常帶孩子去路程十分鐘左右的婆家,理由很簡單,就是想讓孩子多跟大家接觸,讓孩子與奶奶多親近,讓他們和堂表兄弟姊妹們一起玩,找回童真。
可能是我一廂情願吧
!難道婆媳真的那麼難相處嗎?難道她不想和孫子多親近嗎?還是我打擾了她的生活作息?
還沒搬來時,朋友都說我傻,還送我一句:「相見好,同住難!」但我卻不以為意,認為他們有偏見,還向他們保證,這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現在我開始疑惑了!我的想法、做法對嗎?
難道朋友的話真的驗了?我真的很想破解這魔咒……。 你忠實的讀者茱莉
茱莉:妳好!
我真的好佩服妳,妳和先生能夠下這麼大的決心,真是不容易,我認為你們的考量和做法完全正確。原因如下:
一、孩子需要更多的童年玩伴
:目前全球有少子化現象,多數孩子的成長都很寂寞,結果不是變得孤僻,就是變得不願意分享,想想看,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將來又如何融入學校、融入社會。所以你們讓孩子和親族互動來往,孩子學得快,將來得到的資源也多。
二、孩子需要學習敬老尊賢:孩子從小和很多長輩相處,所有長者的智慧、人生的歷練,不知不覺都將注入孩子的生命河流。今天或許看不出有什麼不一樣,但是,逐漸妳會看出,孩子在待人處事上將比同儕更成熟、更有智慧。
至於婆家為什麼有如此的反應,我猜測可能的因素:
一、可能妳的娘家照顧比較周到,連兒子都住到岳父、岳母家,這點讓婆家覺得沒面子。
二、可能妳的家境比較好,使得婆家自認寒酸,因而害怕看到你們回來「比闊」。(其實人不應該用物質條件來看待親家關係,可是就有些人因缺乏自信而不開心。)
三、可能妳真的打擾到他們的作息了。儘管你們回婆家相聚,是天倫之樂,然而有些長輩需要休息、需要安靜,這也是要重新考量的地方。妳不妨事前打個電話請教合適的時間,一方面是禮貌,一方面也是尊重,妳的孩子也會學到拜訪的禮儀了。
記住!「有點黏又不會太黏」,一向是人際關係中最棒的相處藝術。
至於妳問到:「難道婆媳真的那樣難相處嗎?」在彼此還沒摸熟對方的性格和習慣前,當然會覺得格格不入;但是只要一點時間、一點調整,以妳這樣開朗樂觀的個性,我相信一定可以抓到和婆婆相處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