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經典名句】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編著/文心工作室 |2010.07.23
61390觀看次
字級

名句誕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二十八〉



讀懂名句

孔子說:明智的人沒有困惑,行仁的心沒有憂慮,勇敢的人沒有畏懼。」

名句故事

孔子除了在此章提過「智仁勇」三種美德,在《憲問‧三十〉裡也有相同的說法,不過三者順序不同,而是「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自謙不具備此三種美德,但子貢認為孔子三德皆備,此段話乃是「夫子自道。」。

孔子在〈為政.四》中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到了四十歲便不再困惑,也就是已經達到智的境界。

提到孔子不憂不懼的事蹟,當是孔子被匡地的人認為陽虎,而將他與弟子團團圍住時的危機處理。

這段插曲發生在孔子五十五歲,從衛國要到陳國的途中經過匡地(今河南長垣縣),因為孔子與曾經蹂躪過該地的陽虎長得很像,因此匡人將孔子誤以為是陽虎,企圖對他們一行人不利。諸多弟子都驚惶失措,唯獨孔子毫無懼色,談笑自若,後來證明是誤會一場,眾人安然地離開匡地。

而後世稱「智仁勇」為「三達德」,是出自《中庸》的「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新說名句

「知、仁、勇」現普遍寫為「智 、仁、勇」。梁啟超曾以此為依據,認為教育應分為「智育、情育、意育」三部分。智育要教育人不惑,情育要教育人不憂,意育要教育人不懼,老師不但要教導學生此三者,也要自己先作到此三者。

在孔子之後,最常被稱兼具「智仁勇」三達德的人,當是三國時代的蜀漢名將──關羽。關羽不只被公認為具備「智仁勇」,還兼有「忠義禮」三德,因此被尊稱為「武聖」。

忠指關羽對漢室忠心不二;義指他對義兄劉備不離不棄;禮是指他保護兩位嫂子,謹守禮法不踰矩;而智是指他用計水淹敵七軍,大獲全勝;仁是指關羽與未歸順劉備時的黃忠對戰,黃忠馬前失蹄,他並未趁人之危,反而叫黃忠換馬再戰;勇指他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單刀赴東吳設下的「鴻門宴」。

佛家所說的「戒定慧」與「智仁勇」頗為相似,戒就是守法、守規矩;定是靈台清淨、意志堅定;慧是能辨別是非善惡。

佛家稱「戒定慧」三學是一體,相輔相成。《百喻經》有個比喻,說從前有個愚人,看見別人在造三層樓房,就對造樓的工人說:「我不要第一層、第二層,就給我造一個第三層吧!」佛稱他是個愚人,因為沒有第一層、第二層,哪來的第三層?

「智仁勇」也應如「戒定慧」是三位一體,光有其中之一或之二,仍是不足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