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養方式雖然存在已久,但很少人去探究認養動機,多數人認為就是單純行善,可是認養的目的已多元化,由於金額不多,多人集資甚至一天只要一元就能幫助弱勢,所以大眾樂於捐款,成為公益領域救濟的一大利器,只是認養除了世展會的知名度外,並沒有浮出檯面做宣傳,這與每人的動機有關。
決定認養貧童的社會新鮮人小翰,最初是受女友鼓勵,希望奉獻微薄的力量,反正幫助世展會轉介的貧童,每個月只要七百元,小翰則選擇了「套裝行程」,再添三百元支持世展會會務發展。一年前,小翰正值撰寫國際法規論文之際,在考量國別時,就決定選曾經發生盧安達屠殺事件的國度。
小翰說:「當我看到小朋友的背景資料、家務欄上寫著『提水』,有點驚訝,出生於海港都市的我,從未想過提水也能成為家務,難道他們活在沙漠中?」當他收到小朋友的照片和感謝卡時,看著小朋友用鉛筆畫的圖,竟有一種穿越時間、空間,聯繫兩個陌生情感、難以言喻的滋味。
「奉獻因能力而變化。」小翰認為,沒有能力的時候,也許只能認養一個孩子,或者與朋友合資,盡力湊到七百元,但有能力後,肯定可以付出更多;踏入公益領域,沒有當初想的那麼困難,一旦開始做,就欲罷不能,每當小翰念書的壓力大到難以負荷,他就看看孩子的照片,轉換心情。
上班族捐助
紀念調職日
家扶基金會台北辦事處的主任陳美君也認養了基金會國外捐助的貧童,紀念調職的日子,她認為,認養很好,有固定且具體的捐助對象,讓孩子因此變壯、變好了,很有成就感!身邊的朋友會把「認養」當作結婚紀念日的禮物,取代大吃大喝;也有以出生的孩子為名義做認養,累積福報;還有律師朋友,讓孩子用英文書信與外國孩童交談,學習從小關懷弱者、體貼對方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