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物與放生 佛法的計算方式 (下)

弘學 |2010.06.24
1081觀看次
字級


這個話題必須打住,回到問題的起點吧!根據因果律的計算,為何不應殺害蜘蛛、蜈蚣呢?原因在於每製造出一道能量,它就會彈回來相對的力道,那麼必然的結論是:任何一種殺害行為,不但不會遏止苦的產生,反而增強苦的結果。這是一切問題的關鍵,也是佛法不同於世俗見解的地方。

從世俗觀點看,每殺掉一隻,就降低被牠騷擾的機率。但這僅是承繼業力習氣的思考,正如一池不斷被攪亂的池塘,殺業會引發更多的殺業,地球於是會產生更多蚊子,讓我們陷入無限的循環之中。相反的根據因果律中「反作用力」的原理,當一方開始釋出正面訊息,例如「慈悲」、「愛物」、「護生」等,就能逐漸逆轉這個現象。

還記得我們常買魚鳥放生嗎?賣魚伯伯聽到牠們要被放生,總是好意地勸我們:「不管怎麼放,生命永遠救不完。何況你們愈買,我們愈賣,結果還不是一樣 !」經濟學也說當需求愈大時,供應也就會愈大,這樣看來好意的放生行為,似乎是幫了倒忙。

然而世俗的觀點只看到事物的表象。從佛法來看,每個生命都是具體、獨立的,供需理論把生命量化,讓我們的善良無從顯現。其實,只要單純回到「將心比心」立場,設想自己是將被釋放的小生命,那麼一切考量都是多餘的。

如果將「人」與「物」的生命等值計算,這個問題更容易回答。對於主張「放生將導致更多魚鳥被捕獲」的人,我們可以問:如果停止解救,人們就會不再抓魚捕鳥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任何對於善的冷漠,只會加強惡的循環。進一步來說,當有人祈求援手時,你有辦法冷靜對人道救援非洲者說:「你們無須再捐贈糧食,因為這樣只是延長他們的痛苦,同時也讓軍閥有更多人可殺!」

放生看似刺激生產,但那是過去殺業的餘波未消,致使水面持續動盪。從因果的計算來看,每個釋放生命的善行,都為地球業場注入善的能量,產生善的連鎖反應,而非擴大彼此的供需關係。只因為過去世的業力太強大,效果一時難以顯現。然而只要持續,終有一天會逆轉這種互相殺害的現象,使地球轉為淨土。

同樣的,順手殺害昆蟲、動物,世界看似沒有任何改變。但就像古人所說,勿因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任由屋頂上的種子發芽,當各種因緣俱足,它必長成大樹壓跨房子。這個變化,不是你我能夠控制,我只知道 ———它一定會到來。

從業力本質來看,來到地球的生命都是受苦的。因為惡業牽連,致使蚊子必須依賴吸血生存,而我們也總下意識地想要除掉牠。這是對妳昨天困惑的解答,許多生命體之間確實存在本質而不可解的衝突。同樣的,在業力牽引下,我們一邊照顧寵物,卻不肯放棄口腹之欲。

不可否認,過去必然造了某些惡業,今生才會感知這樣的苦楚,無明的造作,讓我們綁在地球這個業場不自由,一如佛陀在《楞嚴經》中的悲歎:「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死死生生,互來食噉。」問題是,我們還要繼續受業力控制,在生死之流中輪轉嗎?

盲目依循重力法則,我們就是重力的奴隸;理解重力而發明火箭,才是人類智慧了不起的地方。「慈悲」與「智慧」就像火箭的燃料,讓我們脫離業力羈絆,主宰自己的禍福。

這封信先寫到這裡,琴兒自小就是一個善良的小孩,看見螞蟻蚊蟲從來就不忍心傷害,這是非常重要的特質,我有信心妳會一輩子保有它。放一部豐子愷先生的《護生畫集》在妳桌上。如果有機會,也許可以送給妳的朋友,有時候人們需要的不是說理,是一種單純而直接的感動。順便一提,我很喜歡其中一首詩:

萬峰回繞一峰深,

到此常修苦行心。

自掃雪中歸鹿跡,

天明恐有獵人尋。

只要我們願意用心,隨時都能增加這個世界的美麗。

父字

(完)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