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傳銷商,疑因長期服用保健食品,造成急性肝衰竭不治,這個新聞,應該可以讓對保健食品持「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想法的人,產生棒喝的作用。
另外,也有醫師指出,很多中老年慢性病患,除了服用藥物外,還會自購保健食品食用,但是,有些保健食品的成分,卻會和藥效產生加成的效應。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紅麴,其降血脂肪的生理活性物質和某些降血脂藥是一樣的,吃了降血脂藥又去吃紅麴,可能就降得太多了;如果吃了抗凝血藥的的人又大量補充銀杏或魚油,也可能因為凝血機能的下降,造成傷口流血不止……
保健食品銷售員,在銷售產品時,往往僅強調產品功能性,對於「有沒有副作用」的問題,卻以「它們是食物,不是藥,不會有副作用」帶過。
保健食品在加工過程中,常以濃縮、萃取或添加等方式,去強化特定生理活性物質的劑量,正常情況下是安全的,衛生署也有規範。但是,各種保健食品間會不會有交互作用?而消費者「吃多更有效」的心態,會不會造成保健食品吃過量,對身體產生無法預期的影響?沒有人知道。
雖然有許多保健食品是以天然潔淨作為訴求,但本質上,保健食品就是不折不扣的加工食品(雖然也有以有機食材作為原料的加工食品),很多保健食品會添加特定的生理活性物質或營養素,它們在食品管理上,也會被歸類為「食品添加物」的一種。
營養的攝取應該是從天然食物來,保健食品或營養補充品只是「視個人需要」、「補日常飲食之不足」而已,且是我們追求健康的工具之一,只是,工具要用對,才會真的有用。
(本文作者為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