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燕卿
當林靜芸醫師公開了她先生失智的過程,和照顧的點滴時,驚訝於連醫師都會失智,於是一口氣將整本書讀完。其中的故事,和我身邊父母親罹患失智的好友,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歷。
好友的父親是在一次手術後,智力遽然下降,連吃飯、走路都不會,最後是靠灌食,在床上躺了八年之久。其母親看到先生的狀況,有所警覺去做了檢查,結果是輕度失智,便自費吃藥,想延緩失智惡化。
最初好友的母親有友人相伴,陪著聊天、就醫、外出,整個人是開朗有活力的。由於好友從小畏懼母親的權威,所以甚少和母親閒話家常,其媳婦也是,但五年來,母親都是由友人陪伴過日子,好友覺得麻煩別人很過意不去,因此向母親友人表示,自己會負起陪伴母親的責任。
事實上由於工作忙碌,好友根本無法抽出時間陪伴母親,而是由看護陪同,但因看護語言能力有限,難以和母親溝通,在孤單、無趣的日子中,第六年,其母的失智狀況迅速惡化,不認得人,時常發脾氣,日夜顛倒,吵得家人不得安寧,家人也失去耐心,對母親表現出不耐煩的態度,甚至想逃離。在此情況下,他的母親失去了笑容,整天呆若木雞,在第七年的年初,其母親就因肺炎過世了。
林靜芸對其先生的照顧,則是用愛去回應。雖然照顧的過程中,有其艱辛,如幫忙先生洗澡時,會出其不意的被先生推倒、甚至揮拳,面對過去精明能幹且是三家醫院院長的先生,現在變成這樣,林靜芸應是痛苦萬分。但林靜芸沒有氣餒,她將這視為重新認識先生的開始。
當先生被診斷出失智時,身為醫師的林靜芸,也是非常抗拒的,然而卻必須接受,於是她開始擬定對策,安排先生的日課表。帶他一起至診所,準備了國小六年級的各科習作。可是好景不常,她先生的病情急轉直下,不僅會突然離家,一起散步時,也會走丟。
她明白,想再恢復先生的腦力已是不可能。開始探索,如果病人能開心快樂的過每一天才是重要的吧!林靜芸放下自己的執著,隨著先生的回應去應變。她調動人力陪伴,除了外籍看護,另外還有一位陪伴者,一起去爬山、晒太陽及多走路,也定期安排旅遊。每次都對先生說:「我愛你」,並親吻先生、逗弄他,用先生喜愛的方式對待他。
愛的支持,對失智者尤其重要,失智者本身能力喪失時,其實都在做最後的努力,但卻頻頻出錯。此時照顧者,不要有錯誤的期待,若能以疼惜心和同理心去照顧,心情就能平坦舒暢了。我常想,如果有一天,親密的人失智不認得我,叫錯了名字,又何妨呢?那我就扮演他心目中的角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