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近來,中國各地罷工此起彼落,尤其深圳富士康、佛山本田罷工事件更是引起關注,被認為是中國勞工運動的開端;經濟學家認為,集體罷工是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標誌,也是推動中國工會自身改變的力量,大陸勞資雙方協商談判機制日趨成熟。
從富士康加薪效應擴散、廣東佛山本田零件廠員工要求加薪未果罷工後,台資企業雲集的昆山、深圳,陸續發生員工罷工要求提高待遇、福利的事件,甚至有工人醞釀上街遊行抗議。
由於中國嚴禁成立獨立工會,中華全國總工會是政府領導下的官僚機構,並不代表工人的利益,歐美過去認為「中國沒有勞工運動」,但隨著愈來愈多工人自發罷工,「中國沒有勞工運動的說法」將被推翻。
長期唱衰中國的經濟學者章家敦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預測,未來幾個月,中國還會爆發更多的工人自發罷工,政府力量會遭到排擠。
他說,全球經濟復甦,中國出口增加,沿海出口企業勞動力短缺,工人已意識到,他們握有愈來愈多的籌碼,可以與資方討價還價。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也認為,中國勞動力人口在收縮,勞資力量逐漸在向工人傾斜,這是二十多年來執行計畫生育政策的結果,「勞動力過剩的階段已經結束了,很快會轉入勞動力短缺的狀況」。
他說,過去是工人求企業家給一口飯吃,現在反過來了,慢慢變成企業家求工人不要離開工廠。轉變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罷工和要求增加工資,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環節,中國要變成富國,工人工資必須增加。
廣州市總工會主席陳偉光不諱言,工人有問題不找工會,這是最可怕的事,集體罷工事件,幾乎都是繞開工會進行,工會已脫離群眾,怎能起到橋梁作用?
陳偉光說,佛山本田事件令人遺憾,老闆說要跟工人談判,工會躲起來了,工人又不願意當代表,說明了缺少有效的談判機制,這是工會的缺失。
陳偉光認為,工資協商談判是件好事,從整個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模式改變來看,勞資矛盾方式也會隨之改變,在新的歷史時期,工會有什麼作為?如何讓職工相信工會、依靠工會?這是急待解決的問題。
章家敦認為,成立代表工人自己利益的工會,對政府會有好處,「原因是沒有工會的話,工人就不會受到紀律和約束。這也是看到這麼多自發罷工發生的原因,因為公司找不到工會來與之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