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太優秀的孩子都不長命,記得小時候,總有那種樣樣好的孩子,功課好、脾氣好、有才華又人緣好,卻偏偏英年早逝。我們很快就會忘記有這樣的人存在,他們像上帝派來的天使,彷彿就是來戲弄我們,好讓我們真實地感受一下,也許甘於平凡,才是人生的真諦?
今年得到許多獎項肯定而在香港引起騷動的《歲月神偷》,以導演羅啟銳的童年生活背景為主軸,抒情地講述著半世紀前的香港街弄故事,很家常地還原了古老的懷舊場景,由於故事主人翁多半影射導演的家人,因此即便是離奇的情節,亦能流暢帶過,自然悠遊地飄盪出浪漫的情懷。
羅啟銳導演說:「香港的六十年代,雖然每個人都很窮,但都充滿鬥志;當時香港經濟還沒有起飛,只要願意努力,每個人都有機會,都可以走出一條路來。現在的香港人很迷惘,多半帶著負能量,很多人很憤怒,或躲起來,或很憂鬱……回頭看看,當年,我們是怎麼跑過來的?」片中主角在兵荒馬亂遷移中的困境中掙扎,尤以一家人在颱風中肉搏搶救陋屋,最能貼近颱風頻仍區域中的上一代居民。
早期的港台地區,有許多臨時搭蓋的朽木老房,修修補補地熬過狂風驟雨,經常在滿屋水盆的滴滴答答聲中伴眠,卻人人活得津津有味,彷彿災難越多,越能啟發人類的鬥志,而品味出活著的樂趣,很少人具體地計較禍福得失,反因埋頭勇往直前,而能一馬當先地大獲全勝,往往衝抵終點站,仍游刃有餘。如今人人豐衣足食,卻似乎很容易陷入情緒性的精神泥沼,而越加地阻礙了生活的動力或蓄積能量。
就拿故事中的兄弟情來看,兩樣年代的場景比較,立即有了不同的風貌。半世紀前的普遍價值觀,若有人樣樣完美卻短壽,我們會說那是天使投胎,被上帝叫回去了;同樣的情節若發生在今天,恐怕就引發出一籮筐負面評價,而惹出層層疊疊的後遺症。
台灣地區風災最頻繁而地質又危險的南投縣信義鄉,經常有土石崩落,以及農產品滯銷困擾,卻反而創造了活動力超強的農會,刺激出各種創意十足的加工食品。這種生活中比比皆是的例證,似乎一再地告訴我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
換言之,若非經受各種苦難的考驗,我們很難超越自己設定的極限,而終其一生地原地踏步,甚至順流而下地消逝於茫茫大海。《歲月神偷》雖看似淡而無味的小品故事,也很容易歸類為懷舊藝術電影,而忽略了羅啟銳導演想說的古早勵志精神。我們可以借鏡的近代史實,仍近在咫尺,而非遙不可及的古老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