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友家屬的辛酸,豈是一個「苦」字能形容?但是他們卻願意一路陪伴,甚至成立病友適應團體分享心路歷程,幫助其他人得到心靈慰藉,什麼原因讓他們有如此堅毅的善念?陪著丈夫度過至少十二罹病寒暑的漸凍人協會理事長劉學慧說:「是夫妻情分!還有適應團體的成效,讓我相信我的付出是正確的!」
每天早晨,劉學慧都會到忠孝醫院專為漸凍人開設的祈祥病房陪伴先生陳宏。十三年前,當先生腳部病變的時候,沒有人會聯想到運動神經元疾病,隨著病源明朗,希望得到醫療資源和精神支持的劉學慧毅然加入漸凍人協會,從病友家屬做到理事長,不但未曾離棄先生,還組了像家一樣的病友適應團體。

劉學慧(立者)不只陪伴先生,也把其他病友當成一家人。記者李祖翔攝
說起照顧罹病者,漸凍人是最特別的,他們不像一般疾病會痊癒;漸凍人從能走能動,逐漸變成只能使用助行器,到輪椅、臥床、使用呼吸器,及在喉頭下氣管部位置入氣切套管,最後是死亡,他們的意識是清醒的,智力也無損,只是四肢失去掌控力,往往只剩眼球能夠轉動。
劉學慧說,照顧漸凍人最大的障礙應該是溝通,有次先生注視協會研發的輔具注音版,想要看《拾零雜記》,結果她皺眉頭說:「想吃士林炸雞?很遠耶!」鬧了不少笑話,但現在只要先生注視一個字,她和看護都有默契了。默契可以培養,但家人的精神和經濟壓力就沒那麼好應付,還能陪先生多久,也是煩惱。
好在夫妻情分和協會成立的病友疾病適應團體、宗教信仰給她支撐的力量,先生過去給的「尊重」與「培養兩人世界,共同植栽花草」,成了劉學慧最珍貴的回憶與感恩原因,讓她願意無怨無悔的走下去,當壓力來臨,她用進修生命教育和參加水陸法會的方式紓解情緒,最重要的還有適應團體中同伴給的慰藉。
一般人聯想到病者的照顧都是悲情的,但劉學慧卻調適得很好,她說,自己和許多協會成員一樣,在加入適應團體前都是放聲痛哭,覺得自己好辛苦,也許一開始不知道如何啟口訴哀痛。
但課程結束後,彼此能分享生活遭遇,夫妻間從相互抱怨、溝通有礙到互相體諒,「最後大家是笑著離開的,我們就像一個家。」
給病友多點疼惜吧!劉學慧認為社會能給的就是「尊重和體諒」,她的願望不多,只希望病友外出時有斜坡木板可以走,也有人願意扶持,此外就只是祈求沒有經濟保障卻又因年輕患病、幼兒子女急需生活補助的病友,能受到社會多點關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