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兒科醫學會最近對四百九十七名兒科醫師,選出較難判斷的十大兒少棘手疾病,前三名依序為川崎病、心肌炎與腸病毒重症。
一名一歲八個月男童發燒、嘔吐、腹痛,先被診斷為泌尿道感染,第二天持續發燒、紅疹,再被診斷為藥物過敏,轉到大醫院兒科才被診斷出,連日高燒、結膜發紅、草莓舌,原是川崎症。
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李秉穎表示,百分之八十五川崎症發生在五歲以下兒童,與腺病毒、麻疹等初期症狀類似,因此極可能誤診。若醫師本身對川崎病沒概念,可能當成使用抗生素引起過敏。
腸病毒常和其他疾病混淆。有些孩子因為嘴破被當成腸病毒,其實只是單純的←疹病毒,也有孩子屁股出紅疹被當成濕疹,卻是腸病毒重症前兆。
腸病毒早期若沒有辨別診斷,也可能會誤診,併發重症、死亡,五歲以下兒童約占九成,最近開始流行,應多加留意。而腸病毒發作時,則可能引起心臟衰竭等多種疾病。
李秉穎說,心肌炎的初期症狀類似感冒,但孩子會比較累、沒力氣,也容易誤診。
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張美惠也表示,十八歲以下的兒童與青少年,身心處於發育階段,發病症狀與治療方式與成人有很大差異,單純的發燒,可能包括尿路感染、川崎病、玫瑰疹、腸病毒感染、白血病等兒童特有疾病。
面對發燒、喉嚨痛的兒童,兒科醫師也會檢查心臟、肺臟與腹部,建議十八歲以下感染症應看小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