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若家中的孩子喊膝蓋痛,你會帶他去看兒科還是骨科?台灣兒科醫學會指出,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十八歲以下兒少應看兒科,因兒少的身心仍處於發育階段,發病症狀與治療方式均異於成人,所以青少年就算長得再高大,家長仍不宜自行判斷就醫的專科,建議以兒科作為初步篩檢的選擇。
「兒科不只是嬰幼兒、國小學童的專利!」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張美惠表示,現在醫療走向以單一器官畫分專業領域,前提就是症狀要典型、患者表達能力要夠清楚,才不會看錯科;然而對發育階段的兒少來說,一方面症狀變化性大,另一方面心智尚未成熟,比如誇大描述疼痛的感受度,若醫師沒有以全人觀點來看診、校正彼此的認知,可能影響用藥與適時轉診的時機。
曾有一名國中女生,因為長期嘔吐未痊癒,最後來找張美惠看診,她當時就不只以緩解嘔吐作為治療目標,而從全身性診斷懷疑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經協助轉診、檢驗,果然證實是腦部長了腫瘤。
雖然兒科醫學會希望兒少的健康問題,都能找兒科做初步把關,不過國內兒科醫師近年銳減,中、南部不少區域醫院甚至缺乏兒科急診與住院醫師,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李秉穎表示,除了少子化因素,健保給付未衡量兒科面對一個患者所投入的加倍時間與人力,均影響醫師投入的意願。
多數兒科病患仍是年幼孩子,無法自行詳述身體的不適,需要家長或照顧者提供體溫、腹瀉次數等臨床觀察數據,兒科醫學會在網站「文件下載區」提供兒科就醫卡表格,幫助家長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了解孩子的身體狀況,就醫時依此與醫師溝通,讓醫師確實掌握局部症狀背後所隱藏的病因,擺脫誤診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