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愈來愈多證據顯示,肉毒桿菌素對於改善中風病人手部、腳部的痙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特別是當病人若合併踝關節外翻,注射肉毒桿菌素有助降低肌肉張力,有效調整病人步態,避免經常跌倒。
長庚大學復健部教授鄧復旦指出,近年來,醫界以肉毒桿菌素用於治療中風病患的手部痙攣,效果非常好。 他表示,台灣每年約有四至五萬人突發中風,由於預後差異極大,少部分經過復健可恢復原來運動功能的七至八成,大部分則是單側手、腳無力,甚至必須終身臥床。
中風病人的復健,傳統多半靠物理治療師,並佐以護木來撐開,但效果不佳。為了避免肢體進一步攣縮,過去醫界是採取注射可溶解神經的「酚」,但其副作用是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一起破壞,且患者會有局部的燒灼感和麻脹感,讓病人退步三舍。
鄧復旦表示,最近醫界以肉毒桿菌素注射於發生攣縮的四肢,可有效降低患者肌肉的張力,關節也不會那麼僵硬,也因此改寫中風復健的成效,讓物理治療師更有成就感。
他說,目前健保只同意肉毒桿菌素用於治療中風病人的手部痙攣,目的是幫助患者能盡早恢復手部功能;但他認為,如果腳部能及早注射肉毒桿菌素,可避免踝關節攣縮、外翻或變形,也有助於恢復正常的步態。
他說,以一名患者的腳部注射肉毒桿菌素的劑量約為四至五瓶,費用在四萬元上下,即可維持六到八個月,但日後注射的劑量可略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