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阿運嫂不肯離開,她說這是她跟阿運伯,一起居住了五十年的老家,因為她習慣每天都要,先要到阿運伯的房間,看看阿運伯生前睡的床,還有書桌,才能入眠。」
「可是,現代社會大都是子女把老爸老媽接到都市一起住,很少看到子女會為了配合父母親,回到鄉下一起住的。」
「說的也是,想這麼做,至少必須克服工作上的問題,很不容易,這可不是每個人想做就做得到的。」
「真是孝順的女兒及女婿,不但做到『孝』親,更能『順』親。像我這個醫師,想這麼做也很難做到。」
「就是因為阿運嫂的女兒,每天都會回家很多趟,甚至親自餵阿運嫂三餐,也會幫阿運嫂管理藥物,下課後小孫女也會特地繞過來,看看阿運嫂平安無事再回家,每日全家大小,都晨昏定省,噓寒問暖,這樣持續了兩個月,所以阿運嫂這次,才能又奇蹟似的變好了。」小慧愈說愈起勁,接著又說:
「現在的阿運嫂,不但重拾往日的笑容,一掃先前一副意志消沉的模樣,目前時常掛在嘴邊的竟然是:我現在只想好好的、健康的活下去。」
「太棒了!這是親情力量的展現啊,不過親情的力量,雖然很重要,但我相信,還有一股持續默默關注的力量,更是不可或缺的。」
「?」
「那就是妳跟義工大姊,除了醫療照顧她之外,還有持續關懷友情的支持,才是讓阿運嫂轉變態度,由沮喪、失志,轉變成努力、想要好好活下去的最大能量。」
「其實,安寧居家團隊,只是一個穿針引線的角色,我想,持續關懷的本身,就是很大的意義。」
「一個人從想自殺到想好好活,其實真的很不簡單,『阿運嫂』有幸有家人的愛、朋友的情,時時包圍她身邊。期待未來有更多的『阿運嫂』,能在愛的鼓勵下,體悟生命的可貴,願意『好好的、健康的活下去!』」
附註:感謝有健保制度的支持,才能將當年對癌末死亡病人阿運伯的太太阿運嫂的遺族關懷,轉變成常態的肝硬化末期病患安寧居家服務,才能將對阿運嫂的關懷,擴大成安寧緩和的理念,四全照護,善終與善生。健保局從去年九月一日起,已推動八大非癌症末期病人的安寧療護,大部分民眾知道有住院服務,但其實安寧居家服務也是同時開始,希望大眾能善加利用。(完)
(作者為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 周希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