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亞的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湖,但由於民眾大量從其主要水源取水灌溉,鹹海面積嚴重縮減,如今只剩下五十年前的一成。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日前訪問中亞國家,乘直升機視察鹹海,發現烏茲別克昔日的湖濱城市穆伊納克,如今淪為荒漠,「我從碼頭上什麼都沒看到,只見『漁船墳場』…我非常震驚」。
潘基文表示,鹹海乾涸問題顯然是全球最嚴重的環境災難之一,他呼籲烏茲別克等五國領袖共商緊急對策。
鹹海南北橫跨烏茲別克和哈薩克。一九六○年代,鹹海面積尚有六萬七千三百平方公里(近兩個台灣大),但後來蘇聯實施烏茲別克旱地棉田灌溉計畫,從鹹海源頭大量引水,流入鹹海的淡水變成涓涓細流,導致鹹海迅速乾涸。
一九四○年代,當地展開農田灌溉水道興建工程,到一九六○年,從鹹海上游河川引水量已高達每年六百億噸。鹹海水位迅速下降,平均每年減少零點八到零點九公尺。如今,鹹海面積只剩下五十年前的一成。
鹹海一度興盛的漁業成為歷史,港口沒落,漁船失去蹤影,經濟受重創。不少船直接棄置在湖床上,破敗斑駁有如鬼船,四周是典型的荒漠景觀,偶有成群駱駝經過,和漁船形成詭譎景象。
風把乾涸湖床的鹽、砂和有毒物質吹往人群聚居區,不僅嚴重危害當地民眾健康受害,遠至日本、北歐,都受來自鹹海的沙塵暴所苦。鹹海附近地區氣候也產生變化,夏季更乾熱,冬季卻愈來愈冷也愈長,民眾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