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虧損眾人皆知,但論及保費調漲,眾人又皆曰不可。衛生署長楊志良幾度提調整方案,都被罵得臭頭,最後為此請辭。
衛生署精算後的保費調整方案,影響最廣的是軍公教人員和上班族,平均每人每月增加七十八元。這筆錢說不上多,但從亞洲金融風暴,千禧年的網路泡沫危機,美國次貸危機到全球金融危機,台灣出現五十年來首次經濟負成長,勤勞所得階級的收入倒退十年,變窮而且擔心失業,調整費率豈能不招人罵,不是時機,也不公平。
對多數人而言,增加七十八元應可接受,但心理不爽,似乎也可諒解。因為健保財務短絀,不能與保費收入不足畫上等號:醫療資源沒有有效利用,北高兩市積欠保費、節流計畫執行不彰、藥價黑洞及不肖醫師詐領健保費稽查不力。更重要的是保費依薪資所得計算,對於真正的高所得者,無法加重負擔,顯然有欠公允。不把這些弊端根絕,調漲費率就失去正當性。
健保是社會保險,既然是保險,調高費率就是重要因應之道。另一方面,健保也是社會福利,政府對失業者、窮人、農民及勞工都有保費補助;家庭收入愈少,政府補助愈高。但健保保費已八年未調漲,眾人還說不能漲,這是僅把健保看成社會福利而非社會保險。一般民眾在享受低價健保看病的好處後,錢繳得太少,健保局無以為繼,吃虧的還是民眾自己。
衛生署長楊志良抱怨年年選舉,民意代表為了討好選民,封殺保費調漲;選舉當道,誰喊漲誰就是觸動選民的痛腳。但解決民怨不能飲鴆止渴,官員、民代傾聽民意之餘,還得有長遠的解決之道,不能在眾聲喧嘩中,迷失了方向。行政院實在不必死抱「庶民」鐵律,用民粹解決民怨,讓民粹打敗專業。
誠如前言,健保財務短絀不能與保費收入不足畫上等號,但外界以催繳積欠的健保費、杜絕浪費和查緝詐領健保費,做為調漲健保費的前提,雖然不無道理,卻有見樹不見林的思考盲點。
健保局連年虧損,到今年底,財務虧損將擴大為一千零十五億元,而台北市、高雄市的健保欠費各約二百九十八及二百零一億元,即使全部追繳回來,仍然不足約五百億元,中央政府為解決此陳年老問題,準備以五年期專款來補助,除了有「拿國庫預算補助,等於全民埋單」的爭議,終究也緩不濟急。何況各縣市積欠健保費涉及層面甚多,包括釋憲、財政收支劃分法、地方制度法等問題。
健保調漲是複雜的問題,只要有利於健保制度的事,衛生署都應該努力,包括討債、防杜弊端、建立公平的計費基礎,不能只從薪資所得者身上打主意等;至於保費要漲多少,應該重新精算,否則虧損還是會繼續下去。
健保制度對全民有利,並非不能調漲,但應同時有周延的配套措施,全民才能接受。全民健保要如何做到財務平衡,是數學問題、管理問題、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和理念的問題。走了一個衛生署長,我們該思索如何全面解決這些問題,畢其功於一役,才不會一直陷在泥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