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社福團體工作能對弱勢族群的需求看得更深入,那麼在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作義工性質的審核委員,無疑看得更廣!專門提供早療和協助身心障礙者就業的育成基金會副執行長王嘉蕙,就是代表聯勸審查機構提出申請補助計畫的人,她在審查中發現,社工更該堅守公平公正的精神,也認識各領域的弱勢環境。
王嘉蕙從社福學科畢業後,就投入身心障礙服務領域,也在好友推薦下進入聯合勸募協會作義工,她覺得聯勸募集資源,做最好的分配很合她的理念;每年年底十一至十二月,她得審查七至八個申請計畫。她說,早期審查採用的是實際走訪,能看見各類機構真實的運作方式、服務理念,並聽見被服務對象的感受。
不過近幾年協會採用的方式卻是「團體商討」,讓申請計畫的非營利機構分組討論,究竟需要多少補助,「採用這樣的方式,是希望避免計畫寫得好就能申請通過的弊病,我們認為比書面審查更重要的是執行力。」團體商討還能讓各機構了解,自身提案與別人相較之下,孰輕孰重?以及誰該被優先補助?
在聯勸當審查委員最能看見弱勢議題的整體面。王嘉蕙比較歷年議題走向,她指出身心障礙與老人仍是焦點,不過今年愛滋權益促進、宗教團體以社福角度承辦戒毒方案和家庭關懷的議題漸漸加入主流,顯示社福領域自早期的「救濟、安置」,已朝向「自立、權益導向的嶄露」,意味弱勢愈來愈意識到自救的重要。
認識更廣闊的弱勢層面與環境,王嘉蕙把所見所得都用來教育子女:「面對這些弱勢家庭、身心障礙的同學時,要給予更多關心。」
她最大的驕傲是,有次兒子的同學欺負弱智兒,兒子上前制止,老師在知道王嘉蕙工作性質後,就請她安排全班到庇護工場和早療中心參訪,認識身心障礙者。
王嘉蕙帶這班小學生認識障礙者後,他們全都改觀了,而此舉還引起校長的注意,希望她安排每一年級的孩子參訪,作一次生命教育;小五的女兒也寫了篇與身心障礙者相處的文章,獲得優等獎,王嘉蕙說:「在社福領域工作,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