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簡稱聯勸,是一個集中資源、做最佳分配的單位,運作方式複雜且需要大量人力,包括專業社工、社福專家,而審核補助申請計畫的委員與資金稽查委員都是高知識份子的義工,如社福領域的執行長、教授、會計師等,但許多社福機構還不知道它存在的意義。
本周要介紹聯勸的運作方式,讓更多專家能協助聯勸,為弱勢盡心,也鼓勵社福機構提出補助申請,度過景氣低迷難關。
了解預期成效
關心社會議題
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是募集所有資源、經過探索評估,再分配給需要經費的公益團體。協會副秘書長陳文良表示,聯勸開放非營利組織用計畫書申請補助,但聯勸不只讓評審委員會了解計畫開出的預期成效,還要討論台灣當前的社會議題走向,「那一類最需要資源幫助,聯勸就以它為重心。」
聯勸的精神始於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貧富差距大,宗教團體紛紛給予窮困家庭資源,卻出現很多資源重複及浪費的問題,既然大家目的相同,所以決定聯合起來,做有計畫的分配,任何要發布的訊息都由一個單位執行;台灣聯勸的成立則源自美國,最早由慈善協會和商會合作,讓企業負起社會問題的管理與研究。
台灣聯勸從早期以企畫方式,達成研究社會問題發展的目的,現在則透過義工性質的委員會,針對社會產生的問題評估計畫書。評估過程裡,委員們會考慮申請的計畫是否問題過大而不實際,或是問題不夠嚴重但計畫卻著重太多;一般能通過的計畫書又分固定性如早期療育,和進階性如外籍配偶適應兩類。
寫計畫有撇步
首重切合需要
公益團體應該如何申請?怎麼撰寫才能通過審核?陳文良說,聯勸在開放申請前一個月,會做全台性提供計畫書撰寫訓練的巡迴課程,教導如何用資料蒐集的方式呈現活動效益、問題嚴重性與預期效益,例如計畫能改變誰、誰認為有問題、怎麼解決、對象改變的原因等具體資料,不只是為辦活動而申請。
陳文良表示,有時計畫不被認可是因部分團體找「碩士槍手」代寫,計畫寫得很完美,但不具意義,「提出計畫的目的在解決社會問題,而我們需要的是他們對服務地區的了解程度,所以不需要有標準!」事實上,申請補助不需要精湛文字和完美計畫,聯勸的資源不會因計畫書寫得漂亮就輕易被取得。
聯勸所以讓委員評估計畫,為資源分配設限,原因在「聯勸希望看見問題的整體、根本的亂源。」如學童在外遊蕩,有偏差行為,不是只需一個提供課輔的空間就能解決,可能要介入整個家庭,探討父母經濟、家暴、疾病等因素;所以課輔班計畫在委員討論後,也許會給比需求更高的資源。
調整營運執行
朝向社區角度
根據聯勸觀察,近年非營利組織在營運和執行議題上有明顯變化,例如台南的德蘭啟智中心原只服務心智障礙者,後來發現社區的外籍配偶激增,且外配子女需要早療的比例較高,所以德蘭逐漸發展出適合外配的活動,先讓她們融進社區,再讓院生加入互動。非營利組織已在用「社區角度」的視野看問題。
聯合勸募協會專員沈怡如說,這兩年募款方式也在改變,關鍵在「捐款的便利性」。她指出,聯勸雖然和企業合作募款,但八成以上的資金卻來自大眾的小額捐款,零錢捐是大宗,募款最成功的方式依序是網路和信用卡捐款,已超越過去的郵局劃撥。她說,募款方法用對,募款的用意就愈能被展現。
另外,聯勸也重視到一個被忽略的問題,即身心障礙者老化。陳文良說,身心障礙者的父母和本身都在老化,如何安置成為迫切需要;沈怡如則表示,目前聯勸推廣通過國際和政府認可的「自立生活方案」為因應對策,除了增進身心障礙者的人權外,也改變社會觀念,讓他們學會獨立,進而養活自己,但能否提供身心障礙者未來環境的保障,還是得靠社會大眾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