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台北報導】到廟宇拜拜,你知道那些點綴著樑柱、牆壁、屋簷等處的裝飾、浮雕和彩繪,其實都各訴說著封神演義、楚漢相爭、三國爭霸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嗎?新書《聽!台灣廟宇說故事》,將帶領讀者細細閱讀台灣廟宇的手工藝術,讓你下次到廟裡上香時,也能辨識出故事中的關鍵人物。
由貓頭鷹出版、文史工作者郭喜斌著作的《聽!台灣廟宇說故事》,昨日特選在富含廟宇藝術的台北松山慈祐宮舉行新書發表,作者帶領現場與會者,就地解說慈祐宮正殿中庭梁枋上繪製「石崇巨富苦無錢」、「彭祖八百祈壽年」、「嫦娥照鏡嫌貌醜」、「梁武為帝欲做仙」,此四則勸戒世人知足常樂的故事。
研究台灣古廟多年的郭喜斌表示,台灣民間宗教鼎盛發展,四處林立府、廟、寺、宮、觀等宗教建築,座座皆是充滿藝術的殿堂,但訴說著很多人卻不知道這些建築裡的裝置藝術,正靜靜地訴《三國演義》、《封神榜》、《史記》、《西遊記》等的精采故事。
郭喜斌跑遍北、中、南共四十餘座廟宇,將各宮廟精采且具代表性的裝置藝術作品,輔以傳統民間故事對照說明,像是取自《三國演義》的「孔明夜進出師表」中,孔明呈出師表的時刻是早朝,但匠師則把他改成夜進,這個改變是要強化孔明對幼主的忠心。
民間宗教藝術常以「忠、孝、廉、節」為創作題材,藉以教化民眾,最具代表的就是以「孔明夜進出師表」表忠,「狄仁傑望雲思親」表孝,「楊震卻金」表廉,節則以「蘇武北海牧羊」表現。
郭喜斌表示,要體會宗教的藝術與深奧,不一定要飛到義大利看米蘭大教堂,經常出現在我們身邊的宗教建築,一件件既可個別欣賞,又可深入還原成民間傳說與故事的雕刻與彩繪,正是值得民眾一再莞爾且深入的文化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