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和人】鍾肇政的文學故鄉

周慧珠 |2009.12.20
1297觀看次
字級

龍潭鄉正中的大池塘,以及整個桃園的老地名街路與中央山脈的背景,成為鍾肇政作品中的重要布景。尤其《流雲》、《插天山之歌》的自然景致表現特別的美麗。自然景色與永恆的女性、大地,完美的交融在一起。

實際上鍾肇政與祖屋緣分很淺,一生總共待不到兩年,出生不久即遷居於大溪內柵、台北大稻埕、龍潭街上、鄰近番地的八吉(今復興鄉八結)、龍潭三和、平鎮之東勢,最後安定於龍潭國校宿舍與龍華路現宅。不過鍾家的血統給了他長壽、精力充沛,相當有利於文學創作。而媽媽也是長壽,他的五個現存姊妹們也個個長壽。

鍾肇政家族是龍潭九座寮辛苦的農人,父親鍾會可,是一八八八年出生的第五代台灣人,放牛到十六歲才入學。日據時代任公學校教師,戰後始升格為校長,和地方百姓打成一片,甚至也曾被邀入番地與原住民喝酒,善山歌亂彈吹奏樂器,很受敬重。生有九女一男(四位早夭),鍾肇政排行第六,獨生子,備受家人疼惜,行為上則養成謹慎小心。

父親於當時因薪俸過高,曾被殖民政府強迫離職,後從商,致使經濟來源不穩定,這時鍾肇政感到自己必須努力讀書,隱隱對父親有愧疚感,這也讓獨子的鍾肇政並未成為紈褲子弟。另外,父親給了他既尊貴又能與平凡大眾接近的個性。鍾肇政在日後作品中常描述父親的溫暖和愛。而且表現出刻苦勞動的英雄形象,其熱愛土地的思想,相信父親是重要的來源。

文學貝多芬

戰後受到父親影響,鍾肇政從事國小教職。幫同事教音樂課,只因有重聽問題,而被調侃冠以「貝多芬」的外號。

事實上使鍾肇政最有共鳴的音樂家是舒伯特,巧合的是,兩人都有因為女方家長要求財富,而有不成功初戀的經驗,其他如父親職業皆為老師、躲避過軍事徵召、對於友情的渴求等各個方面,鍾肇政都像舒伯特而非貝多芬。更巧的是,兩人的初戀對象都是女高音。難怪除了戰前就學到的舒伯特名曲〈菩提樹〉〈小夜曲〉頗能安撫鍾肇政在戰爭中受創的身心外,日後鍾肇政仍常常提起舒伯特,也許冥冥中初戀經驗的巧合是另外一層因素。

鍾肇政童年時即繼承父親在音樂的天分,幼時即能聽歌記譜,只因為沒有如舒伯特那樣獲得培養,沒有音樂的環境,日後鍾肇政便將音樂藝術的欣賞與興趣,轉為文學。而從其小時強烈的閱讀習慣,雖然是偵探、武士小說,他對於作家、藝術家的崇拜,早已深深建立在心靈深處了。這種崇拜影響他後來的志業,感受到從事藝術工作本身的崇高。這些就是他的人生觀︰追求知識的成長、要崇高、要高潔、要奮鬥、要戰鬥。當然,表現在他的作品中,主人翁往往是他所創造的特殊英雄模式,將台灣的歷史文化、將自己的生活理想、對女性的崇拜,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而昇華為藝術。這也就是他的文學本質與思想。

事實上,日後由日文過度到中文語言,鍾肇政作為一個文學藝術家,如同貝多芬有身心的、藝術工作的雙重困難要突破。幸好的是一九五七年有了助聽器,稍稍減少了身體的障礙,而語文問題也在十年間給突破了,《濁流三部曲》的創作就是一大證明。那是從一九五○年代以趙姓為主人翁的原型轉移到一九六○年代之後皆以陸姓為主人翁,象徵著巨大的轉變與風格的形成,這時皆以年輕人的知識分子,在肉體與心靈的成長方向上受到歷史文化因素的變化為探討對象。

由於《濁流三部曲》的成功,鍾肇政更具信心,並且在文學運動上開展比《文友通訊》更大的計畫。

火球樣生命

鍾肇政的一生可以說是戰鬥性,及值得歌頌為典範的火球樣的生命,雖然他的日常生活那麼平凡,身體殘障,跨越兩個時代須通過語文的轉換,日本統治與戒嚴歷史如此折磨人,他卻能發出生命燃燒的熊熊火焰。他個人的生活是藝術家爆發著火熱的戰鬥性,所描繪的主角也正是戰鬥性的、理想性的,而作品中的女性也就是象徵生活中的藝術家鍾肇政所從事的文學。

因為有此永恆的女性,鍾肇政的生活、創作才得以昇華為藝術。而《插天山之歌》是最能表達這個題目的作品了,那也就是高潔的文學思想。

他的文學本質是為藝術而藝術、浪漫的氣質,也有為人生而藝術、寫實的特色。綜合而言,他的藝術觀是要服務於善良、正義和人道主義,既非自我意識的、逃避的,也非意識形態的、強烈批判社會的。這裡不能說鍾肇政是有藝術應該有益於人類的觀念,毋寧說那是時代、社會所要求他的。鍾肇政的藝術應該更指向於人性的需求與感受。簡而言之,較確實的說法是,鍾肇政文學特色涉及到使命感與脫離使命感的掙扎。內心裡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應是浪漫主義傾向,不過他的文學傾向也可以說是一種矛盾。總之,他是無法被任何的文學派別所歸類的,這也就是他的豐富性。

平淡見豐富

鍾肇政能將平凡化為藝術、從平淡體味出人生,能夠化繁為簡,從無創造出有,這就是他的豐富。這就是他的三部大河小說成立的基礎。

從《怒濤》停筆達十年,期間多病痛,但他克服了悲觀、虛無,視力、聽力衰退,而於二○○二年六月,陸續寫下〈歌德文學之旅〉三篇、〈滄海隨筆〉五萬言充分表現出他為了戰鬥而活、為了創作而活的理想人生觀。〈滄海隨筆〉主要是回憶一生的同事與朋友,以一種感恩的心情描述之。

〈歌德文學之旅〉則是鍾肇政想拋去使命感,回到文學的心靈故鄉,特別是情色的題材,加以曾經訪問德國,參觀歌德故鄉的背景,將自己想像為歌德,遊歷於歌德的情色人生當中,而構成的小說。這證明了鍾肇政最心儀的文豪,歌德是其中之一,而鍾肇政也能突破自己所崇仰的歌德形象,與情色的觀點,予以重新塑造更真實的歌德人生。

【延伸閱讀】
●行政院客委會網站(文史天地館)
●literature.ihakka.net
●桃園縣政府網站(藝文展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