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等身的鍾肇政先生,曾居住在龍潭鄉,他的書房依長條形住家的格局,分隔成好幾個部分。書房裡除了一整牆一整牆的書、好幾幅大號油畫作品,最大的特色是還有一張陪了他大半輩子的書桌。
這張書桌,是鍾老四十多年前在學校裡當老師時,他的太太養豬幫助家計,賣了第一批小豬仔時,替他到大溪去找了木匠,用最好的檜木作材料訂做的,一共花了九百元,當時老師一個月的薪水才四百塊錢,一張書桌等於他兩個多月的薪水,代表的是夫妻間多麼深厚的愛!難怪怎麼樣他都不捨得丟。
鍾肇政先生出生於龍潭九座寮,鍾氏家族,從大陸來台灣兩百多年。大陸老家原在廣東嘉應州長樂縣,後來遷到五華,再遷到台灣。來台灣的第一代「開基祖」鍾朝香先生本身不識字,第二代有好幾個兄弟,其中的鍾天富是很會做事業的一位,很快就讓鍾家落地生根,擁有可觀的財富。只是天富先生也不識字,老是在做生意時為了不識字而吃大虧,和人家訂立各種契約常常被詐騙,他決定不讓子孫也受到文盲之苦,於是從孩子中選出了最聰明的一個去讀私塾,他就是鍾興傳。
可惜的是,鍾興傳開始念書的時候已經將近三十歲了,讀書讀得吃力,加上種種時運不濟,仕途並不平順,天富先生再從孫輩中物色讀書人才認真栽培,長孫會可倒真是一個讀書人。日本來台時,會可才八歲,十六歲進「公學校」,四年後跳級考中學,再讀四年,順利畢了業,被派到地方當老師,沒有幾年升任為「教頭」,就是副校長。這位會可先生,便是鍾肇政先生的父親。鍾老一生走上教職及寫作,受到父親的影響不小。
有一段時間,鍾老是利用教書的假日,一個人躲在學校保健室裡寫作,後來家裡有了漂亮書桌,他才漸漸留在家中筆耕。他的著名創作〈魯冰花〉、以及各種短篇、中篇和長篇小說,包括〈濁流〉、〈大壩〉、〈流雲〉、〈殘照〉、〈大圳〉、〈大肚山風雲〉、〈沉淪〉、〈輪迴〉、〈中元的構圖〉、〈江山萬里〉、〈馬黑坡風雲〉、〈大龍峒的嗚咽〉、〈綠色大地〉、〈靈潭恨〉、〈八角塔下〉、〈青春行〉、〈插天山之歌〉、〈滄溟行〉、〈望春風〉、〈永恆的露易湖〉、〈怒濤〉、〈川中島〉、〈戰火〉、〈卑南平原〉、〈掙扎與徬徨〉等,許多都是在這一張小書桌上,一字一字書寫而成的。
鍾肇政先生的成長和學習過程堪稱曲折坎坷,在語言方面,他從小在家裡跟著媽媽和姐姐妹妹們講閩南話,後來遷到大溪,再轉台北市、回桃園市,這些都是閩南人較多的地方,他講得滿口「輪轉」的閩南話,八歲回到龍潭,講閩南話竟成了被取笑的蠢事和怪事,害他不得不從頭學起客家話。
在學校中他必須學日語,等到他講日語講得流利有如母語,讀日文讀到精通得可以無限制閱讀來自東京的所有文字資訊時,日本戰敗了,國民政府接收了台灣,學了十三年的日文瞬間束諸高閣,二十二歲的肇政先生只得打開三字經、百家姓、增廣賢文、幼學瓊林,一筆一畫開始學認方塊字,學漢語。一直學了一年多,新的「國語注音符號」才頒布下來,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國民展開學習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