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由於日本、南韓競相向聯合國申請諸如文房四寶、端午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引起中國極大疑慮,進而積極整理中國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以免這些中國傳統習俗、老祖宗,變成「舶來品」、「外國人」。
積極申遺 以正視聽
聯合國二○○三年十月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旨在保護以口頭表述、節慶禮儀、手工技能、音樂、舞蹈或傳統表演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於二○○六年四月生效。
中國政府曾經參與該公約的制訂工作,並成為首批加入的國家之一。
中國日前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的二十二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聯合國通過,這些項目包括了端午節、媽祖習俗、書法、篆刻、雕版印刷、剪紙等中國古代傳統習俗以及技藝。
中國這一、二年積極申遺,背後其實是有原因的。對外,有日韓文化勢力高漲的壓力,擔心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說不定哪天會變成「外國貨」;對內,則要弭平民眾對於傳統文化與歷史名人被別人「搶註」的怨氣,更有「以正視聽」的意味。
其中,南韓的刺激是最大的。近年南韓的文化輸出,深深影響東亞地區,成功的行銷帶動了南韓人的民族自信心與榮譽感。
孔子韓裔 惹毛華人
不過,南韓前陣子向聯合國申請「端午祭」文化遺產,以及對外宣布孔子、西施、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孫中山等中國歷史人物是南韓後裔等言論,不僅惹毛了中國人,就連台灣、香港等華人地區也大有意見。
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長郭海棠直率地表示:「中國文房四寶日前已提交申遺書面申請,但日本、南韓也在申遺,況且他們對文房四寶的保護做得比我們好。如果不重視,文房四寶這項中國文化的根源,恐怕會被別國申請走了。」
同時,現在還傳出日韓有意對「風水」進行申遺,這也讓中國研習風水堪輿之士感到憂心;甚至有人心急地鼓吹,應該把「國粹」圍棋、麻將等一併申遺,以斷絕其他國家的「癡心妄想」,反映出中國民間普遍的焦慮。
吳佳珍/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