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同人卦‧象〉
完全讀懂名句
〈象傳〉說:天與火同時存在,這就是合同於人的象徵;君子應當聚集和自己理念一樣的人,辨別事物,以求其可志向合同者。
名句的故事
孔子對於如何「類族辨物」,找出自己的同伴,是有一套邏輯的。
子貢有一次向孔子請教:「怎麼樣才可以被稱作士人呢?」孔子回答說:「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自身在處事行為時能有知恥之心,奉命出使到外國時,能夠完成國君交付的任務,這樣便可稱為士人。子貢又問:「那麼比士人再下一等級的作為是什麼呢?」孔子說:「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宗族裡的人誇獎他孝順父母,鄉黨鄰里之間尊敬他為兄長。
子貢又繼續追問再下一階呢?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說話講信用,做事也一定堅持到底,而那種見識淺薄、固執己見者,就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說是更次一等的士人吧。(《論語‧子路》)
孔子的回答展現了不同等級的士人,各有不同的處事方式,這樣的區分除了讓人有一個可以追求晉級的標準之外,還提供了一個思考點,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志趣、理想不同的人,是無法在一起做事情的。
同人卦中的君子負有治理天下的使命,因此更需要找出與自己同類者,方能凝聚力量、影響輿論、改變社會。
歷久彌新說名句
《世說新語‧德行》有一則故事,發生在三國時代的魏國。管寧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他年輕時曾和華歆一起在菜園裡種菜,沒想到在翻土的時候,居然發現地上有片金子,管寧看到之後只是繼續翻土,就跟看見瓦石沒兩樣,而華歆卻是將金子撿起來之後,扔了出去。後來,他們兩人有一次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位達官貴人的座車從門前經過,管寧不為所動,繼續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跑出去書,管寧就把坐席用刀子割開,不願意與華歆坐在一起,還說:「你不是我的朋友!」這是成語「割席分坐」的典故,比喻與朋友絕交,也是管寧的「類族辨物」。
《舊唐書‧房玄齡傳》記載,唐太宗與房玄齡討論國家大事時,房玄齡總是能夠瞻前顧後、提出具體的執行方法,但常會無法做出決斷,此時唐太宗就會找杜如晦一起商議。只要杜如晦一出現,將遇到的狀況做出分析,就能與房玄齡的意見相互吻合。後人便用「房謀杜斷」,形容這兩位各具專長的政治家,房玄齡善於謀畫、杜如晦長於決斷。唐太宗的身邊因為有這兩人的同心輔政,而出現大唐盛世「貞觀之治」,這也是「君子以類族辨物」的結果呀!
(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