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士獲諾貝爾物理獎殊榮 帶動光線運用新革命

羅智華 |2009.10.23
1226觀看次
字級

打開電腦、動動滑鼠,網友阿美正透過家中的視訊網路與赴美求學的同學小玉「Face To Face」聊天,儘管距離千里之遙,但拜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之賜,讓身為多年好友的兩人得以跨越時空博感情。

對許多人來說,網路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技的發達讓我們即使不出門、也能得知天下事,但網路之所以能這麼方便,當中有很大一部分得歸功於今年榮獲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中研院院士高錕在一九六六年發表《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研究,不僅開啟了日後的光纖網路新世代,也讓通訊科技往前邁進一大步。

除華裔學者高錕外,同獲物理獎殊榮的還包括有美國科學家鮑以爾及史密斯,三人將共享諾貝爾獎金。鮑伊與史密斯在一九七○年代製作出第一個CCD、帶動數位相機的應運而生。瑞典皇家科學院稱讚三位得主是「光線之父」,研究與貢獻不只形塑現代網路基礎的科學研究,更創造許多實用發明,為科學發展提供新工具。

有「光纖之父」美稱的高錕今年七十六歲,一九三三年出生於上海的他,科學資歷十分完整,擁有英國倫敦大學理學學士與哲學博士學位,歷任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等職。早在四十三年前,高錕就提出可用石英玻璃纖維來代替銅線作為長距離傳輸導體,並藉研究證明透過最純的玻璃纖維來傳送光訊號,其傳播里程可達一百公里以上,比起當時最多只能達到二十公尺的技術,足足高出五千倍以上。

中央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張正陽表示,高錕的「遠見」不但為通訊科技帶來創新革命,更在四年後催生了全球第一條光纖,帶動高速網路、有線電視、國際電話等科技結晶的問世,讓世界各國宛若一個地球村、天涯若比鄰。他表示,如果沒有高錕的光纖研究,今天的通訊科技業恐怕無法如此蓬勃發展。

而另外兩位物理獎得主鮑以爾及史密斯則是製作出可應用於數位相機、光學掃瞄器與攝影機的CCD(Charge-Coupled Device)。

何謂CCD?中央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孫慶成表示,CCD中文名為電荷耦合元件,主要是透過光電效應,將電子元件所採集到的光轉換成電子訊號。

事實上,CCD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無所不在,很多人觀光旅遊必備的數位相機、甚至天文迷少不了的天文望遠鏡,都能見到CCD的影子在其中,而也是這些數位配備最關鍵的元件之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