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年」是每個人生命中都會面臨到的階段,不代表失去,也不表示黯淡,而該是進入到另一種灑脫的境界。邱麗玥攝
外表上,失智老人跟你我的父母一樣。但他們坐在面前,眼神卻像太平洋般遙遠,兒女知道他們的心也像太平洋般波浪洶湧,只是短視的兒女,永遠不會看見。
家中長輩忘東忘西、容易走失,不能當成老化的自然現象,這是失智的前兆。全世界有兩千四百三十萬失智症患者,平均不到七秒新增加一名,而台灣每天增加十四位,整個家庭因此秩序大亂。
家庭成員捲入混亂
失智和弱智完全是兩回事,今年諾貝爾獎物理獎得主高錕有「光纖之父」之稱,年方過七十,已因失智住進美國矽谷一家安養中心,金腦袋的發明將永遠停頓。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李明濱指出,失智症會影響記憶力,對人、時、地、定向感、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逐漸退化,處理日常生活能力、經營家庭與社區關係也遭破壞,配偶及家庭成員無可倖免的都被捲入混亂中。
士林老人服務中心主任簡月娥說,失智老人常做出不可思議的事,啃香皂、忘了怎麼如廁,異常情緒也耗去家人心力,「失智老人的家屬需要喘息;老人對熟悉的家人會任性、耍賴,安置到理想環境,有了社交關係,也較能控制情緒,能逐漸修補和家人的關係。」她說。
志工發揮影響力
「人老了,體力、認知退化了,但是尊嚴還在。機構的集體管理、外勞語言不通,對失智老人家是照顧不來的。」她提出,台灣對行動自如卻認知混亂的「失智」,照顧系統還在摸索本土經驗,尚待努力。
搶救失智,大家一起來,台灣失智症協會已在九月推出國內第一個社會支持中心,與全球發起萬人連署之際,各界志工也發揮個人影響力,為失智老人基金會義賣募款,作家王文華十月上旬發起了關懷失智老人的「別說再見慈善義賣活動」,捐出《蛋白質女孩》六頁手稿、皮夾克等「舊愛」,各方競標,將募款金額衝到一百萬元。
王文華說,「失智老人就像一株散開的花朵,記憶從最外層開始剝落。」照顧之前先瞭解,提早治療可以延緩腦神經退化及病情惡化的速度,降低患者入住機構的比例,「如此一來,減少重症及併發症的醫療、社會成本;而相關資源及早介入,可提供心理支持、照顧技能訓練,幫助家屬穩住生活品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說家屬與社會皆蒙其利。
愉快清醒的晚年
父親病床前盡過孝的他也贊成找幫手,減低家人的體力負荷,畢竟這是長期抗戰,尤其早期的舉止行為十分異常,未受過訓練的配偶或子女必然手忙腳亂。
「我家有個憨笑老小孩,我疼她,和她做鬼臉,就如同我媽媽小時候對我一樣。」生病的是八十五歲的岳母,張安雄認為,家庭成員常自責,自己沒提早發現長輩的症狀,錯失了治病的第一時間,事實上,一般來說,老人失智症與憂鬱症的症狀,並不容易區分,某些症狀大同小異,很難診斷。「我岳母平常就脾氣火爆,或許老人家罹患了憂鬱症或是其他精神官能症時,即已合併得了失智症。」他說,更可能六、七年前,老人家早已罹患了失智症,而不是家屬一直所認為的憂鬱症。
如果原本就罹患了失智症,就算沒有服用安眠藥、憂鬱症藥物,還是會陸續出現失智症的症狀。岳母重複地詢問他某些問題,例如,「瓦斯關好了沒?」「吃飽了沒?」。明明孩子已經工作好多年,卻還是焦慮地詢問著:「考上了大學沒?」
為了讓自己能有個愉快及清醒的晚年,不給子女們添麻煩,張安雄建議上了年紀的人,不要整天待在家裡,什麼事都不做,只是看電視、看報紙或是睡覺。
應該要多活動、多用腦、多思考。平常與好友們到外面走走,參加團體活動,像是早上一起晨間運動,唱唱卡拉OK,參加團體旅遊,與朋友一起到處走走,盡量接觸外界,刺激愈多,失智症愈不會找上門。
「除此之外,腦部盡量不要受傷,並降低中風、心臟疾病等發生率。」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