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心事】人生到處知何似

羅秀美 |2009.10.05
9848觀看次
字級

「雪泥鴻爪」一詞,出自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蘇軾此詩彷彿看透人生,尤其是前兩聯對人生的理解,最為人所稱道。後兩聯反倒接近故事的介紹。

話說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蘇軾(子瞻)與其弟蘇轍(子由)赴京應舉途中,曾寄宿奉閒僧舍並題詩壁上。次年,蘇軾即以〈刑賞忠厚之至論〉與弟蘇轍同榜中進士。

時至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蘇軾赴任陜西任鳳翔府簽判,路過澠池,其弟蘇轍送至鄭州,眷眷手足之情難遣,便寫了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以寄贈兄長;而此詩〈和子由澠池懷舊〉即為蘇軾回贈的和詩。

對於正當盛年(二十六歲)的蘇軾而言,舊地重遊的感傷,來自於人事已非的痛惋。當年與奉閒和尚偶然交會的光亮,竟爾消失於無形,滄海桑田所需的時間不過短短五、六年。念及此,正意氣風發的蘇軾,也不免要慨嘆不已!

因此,回頭再看此詩前兩聯,更能理解蘇軾何以有「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這樣的感悟了。人生所到之處,就像飛鴻偶然停駐於雪泥一般,短暫、偶然與飄忽不定;一旦鴻鳥遠去,誰能辨其飛向何處?既如此,面對充滿偶然性遇合的人生,蘇軾自然有所領悟。

然蘇軾並不打算讓這首懷舊詩,落入過度悲愁的調子裡。面對「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這樣的落寞局面,蘇軾深知雪泥鴻爪無可追尋;但最末聯「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卻又說明了過去為人生而奮鬥的鴻爪留痕,是永難忘懷的。

是以,此詩饒有幾許懷舊之哀愁,但積極的人生意義,其實早已蘊藏於字裡行間了。因此,「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是蘇軾對人生所下的最佳註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