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防災教育,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光說不練。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游繁結表示,如果學生缺乏防災演練的親身體會,空有再多的防災知識也不見得能發揮作用,很容易在天災人禍發生時陷入手忙腳亂的窘況。
以火災防範教育為例,游繁結表示,學校應該定期教育學生如何搭乘雲梯車以及使用滅火器,才不會在火苗燃起時,連怎麼用滅火器滅火都不知道。以各校都會推動的防震教育來說,除了建立學生應有的防震知識,了解怎麼保護自己外,校方也要規畫各班逃生動線,讓大家可以按照順序逃生,避免亂成一片,反而影響逃生。
事實上,這幾年也有一些學校開始將防災教育作為課程主軸,希望推動經驗與其他學校進行交流。例如台北縣海山國小,將防災課程列為學年課程,進行長期性課程規畫,透過循序漸進方式來教導學生防災知識。
對於年紀較小的國小一、二年級學生,海山國小規畫的防災教育以對天災的認識為主,透過三隻小豬的動畫及兒童繪本來告訴學生什麼是颱風、地震,以及這些天災的發生原因。
到了中、高年級,則著重於「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老師透過影片介紹、氣象局戶外教學、課堂互動討論等多元化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天災類型,同時了解天災來臨時的因應措施與避難方式,讓這些防災常識成為學生的救命知識。而透過師生間你來我往的交流模式,以及多媒體影音工具的幫助,也避免防災教育成為學生眼中無趣的沉悶課題,進而達到寓教於樂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