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無論是十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還是八月上旬的莫拉克颱風,都為台灣民眾上了一堂最震撼的「自然教育課」,大自然反撲的巨大力量,讓人見識到天災的可怕與無情。然而,天災過後,我們不能只是怨天怪地,更重要是如何「防患於未然」,思考如何從災難中學到教訓、未雨綢繆。
為此,八八水災後,專家學者紛紛站出來呼籲各界重視防災教育的重要性。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院長趙丰表示,台灣本來就是颱風、地震頻繁的區域,相較於日本等國很早就替孩子埋下防災教育的思維種子,台灣卻是很多人缺乏正確的防災知識,以至於災難場景一再重演;今年適逢九二一的十周年,更應好好思考如何強化防災教育。
由於八八水災重創中南部學校,教育部緊急委託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所教授,編撰九年一貫防災教材,並把教材建構在「防災教育數位平台」網站(http://hmedu.ncdr.nat.gov.tw)上,將防災教材融入教學課程中,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一部分,落實居安思危觀念。
不過也有校長語重心長表示,要落實防災教育,不能只靠防災教材,如何推動才是重點所在。從四年前開始推動全校性防災教育的台北縣海山國小校長李明生表示,防災教育應從小扎根、從生活做起,而不是等到水已經淹進家門才開始思考怎麼做。
雖然教育當局希望透過融入教學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防災意識,但李明生也不諱言指出,目前有太多教育議題都強調融入教學模式,例如性別平等、節能教育等,但在授課時數有限的情況下,如果每樣教育議題都要採取融入教學,如何能確保這些議題都能「樣樣教、樣樣通」?在議題多元、課程時間有限下,防災教育的成效難免打折扣。
對此,南投縣育英國小教師黃建勳也有同感,九二一地震發生迄今,他仍然忘不了那一夜地動天搖的震撼感受。他強調,雖然大家都知道防災教育必須要落實,但在軟硬體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經常最後只是流於口號而無實質效果,尤其在教育資源有限的窘況下,更讓校園防災資源出現城鄉差距,很多偏鄉學校不見得都能如願請到防災專家來校分享經驗。
黃建勳表示,防災教育就如同保險,可備而不用,但不能付之闕如。不只社會各界要有居安思危的觀念,教師與家長也應具備正確的防災教育知能,才能幫助學生把防災思維的種子在心中開花結果。
不少第一線的基層教師也表示,課程時間不足與城鄉教育資源的差距,的確是防災教育長年以來淪於口號、無法徹底落實的原因。多數老師也認同防災教育攸關學生的人身安全、不容偏廢,既然教育當局有心要推動,就應拿出魄力來加以落實,才不會又變成空中畫餅的教育措施。
李明生建議,與其完全採取融入教學的模式,不如先從教材編寫做起,國中小的國文課本可收錄有關天災的相關文章,讓學生從字裡行間增加對天然災害的認知,老師也可藉由課程內容,透過問答或討論方式來教導孩子如何在地震或颱風來臨時安全逃生、救自己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