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長廊】文帝、武帝謚號的由來

十五 |2009.09.29
4264觀看次
字級

周朝天子有文王、武王,漢朝有文帝、武帝,晉朝也有武帝,隋朝也有文帝,歷代帝王的名稱怎麼會相同的呢?

這「文」和「武」都是帝王的謚號,是在他死後,新繼位的皇帝請大臣們根據先帝生前的品德和行為,按照謚法規定給予的一種稱號。

謚號開始制定於周朝初年,如周文王的姓名叫姬昌,周武王的姓名叫姬發,「文王」、「武王」都是他們死後給予的謚號。

但到秦始皇時不用了,他應是有「遺臭萬年」的自知之明,他說死後給予謚號,就會產生兒子議論父親,臣下議論君王,此制不宜,他自稱始皇帝,後世以數計,二世、三世一直傳到萬世。可是秦朝亡國後,痛恨秦暴政的漢皇帝,又恢復了舊制,直至清亡。

謚號,一般都由禮部官員議定,請新即位的皇帝批准。大致可分為表揚、批評和同情三大類。

屬於表揚的如:「經緯天地曰文」,意思是,善於治理天下的可謚為「文」。像漢文帝、隋文帝;再如:「威強睿德曰武」,意思是說,聲威強盛而又明智的可謚為「武」。像周武王、漢武帝、晉武帝;又如:「照臨四方曰明」,意思是說,能夠明察四方情況的可謚為「明」,漢明帝、唐玄宗等,都被認為能做到這一點。

屬於批評的如:「亂而不損曰靈。」像漢靈帝都被認為荒淫腐化但還沒有損傷國家,所以謚號為「靈」;再如:「好內遠禮曰煬。」意思是說,喜歡美女而不顧禮節的謚為「煬」,像陳後主(陳煬帝)陳叔寶、隋煬帝都是以淫亂內宮著稱的皇帝;又如:「殺戮無辜曰厲」,周厲王即是歷史上著名殘殺無辜的昏君。

屬於同情的如:「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懷」,「在國遭憂曰愍」。如漢哀帝、晉懷帝、晉愍帝。

其實,謚法上規定的謚號含義,在歷史事實中有許多是不符合的。例如「桓」、「獻」兩個謚號,也是屬於褒揚的好字眼,謚法規定「辟土服遠曰桓」、「聰明睿哲曰獻」。

可是漢桓帝根本沒有開闢疆土使遠方威服的功業,在位二十四年,政治黑暗,人民深受苦難;漢獻帝毫無聰明才智,完全是個被曹操控制的傀儡皇帝,給他「獻」的謚號簡直是對歷史的嘲諷。

總之,謚號有極大的虛偽性。到了宋代以後,每個君王的謚號就只有褒揚而無貶責的,包括最殘暴的皇帝都是用好字眼,謚號的虛構性也就更加清楚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