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六年,是「五小」最親密的年代,這一年「五小」合辦《五家書目》,分送五家出版社的廣大讀友。在七○年代,流傳於作家間一句話:「文章發表要上兩大(報),出書則找五小。」
五家出版社的主持人,分別為林海音(純文學);姚宜瑛(大地);隱地(爾雅);楊牧、←弦、葉步榮、沈燕士(洪範);蔡文甫(九歌),由於都寫作,早在認識之前就是文友,說來都有淵源,成為同業之後,就經常聚會,從一九八四年起,「五小」每月固定聚會一次。地點在福華飯店的中庭,是謂「早餐會時期」,因為最初都約在早晨碰面,洪範的代表出席人為葉步榮。
林先生是我們最高領袖,一個團體只要有了她,就不容易散,果然她一走,剩下的「四小」就不再聚會了。
一九八六年六月一日,爾雅出版了一本由八位寫作朋友共同署名的書,書名《希望我能有條船》,由馬森、席慕蓉、楚戈、愛亞、蔣勳、曉風、隱地、龍應台合著。
將近有十年時間,這八位文友經常輪流出版新書,於是「有好朋友、有好食物、有好心情,剛好又有人出版了新書,就可以慶祝了。」那也是文學書最興旺的十年,八個朋友每人都有自己的暢銷書,喜悅的笑聲不斷,隔了快三十年,偶爾記憶裡還會跑出朋友笑的音容。
一九八六年九月,停刊達二十年之久的《文星雜誌》復刊,出版第九十九期,蕭孟能先生想東山再起,在敦化南路信義路口重新租了辦公室,但時代不一樣了,續辦不到兩年,一九八八年六月只得再度宣布停刊。
一九八六年八月,出版喻麗清的散文集《蝴蝶樹》,這是爾雅出版社為她出版的第五本書,從《春天的意思》到《闌干拍遍》,從《流浪的歲月》到《無情不似多情苦》,喻麗清用筆書寫她的心事「我心中的愛/多到無處可放的時候/我寫/我無端起伏的心情/激得水花四濺的時候/
我寫/我活得好累好辛苦的時候
/我便垂著眼淚/說/我感謝我能寫。」
住在舊金山的喻麗清,形容舊金山「房子積木似的搭在一起一伏的山丘上」,齊邦媛老師因此說「喻麗清的文筆中充滿了歡暢愉悅之情」。
這幾年喻麗清又在「爾雅」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愛情的花樣》和詩集《未來的花園》,她也在「麥田」和「大塊」出版了新的散文集《帶隻杯子出門》和《親愛的魔毯》。
「生長需要時間,成熟需要等待。」這是荊棘的名言。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爾雅」繼《荊棘裏的南瓜》之後,出版荊棘的《異鄉的微笑》,荊棘再往前一步,交出新的成績單。荊棘少女時代,就住在白先勇松江路家的隔壁(就是現在的「六福客棧」四周)也因而偷偷將少作〈等之圓舞曲〉寄給鄰家台大學長主編的《現代文學》,想不到稿子真的刊出了,這段五十年前的往事,白先勇和荊棘相互寫在二○○八年出版的《白先勇書話》一書中。
(本專欄每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