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雖然無情風雨帶來毀滅性天災,但人間卻是處處有溫情。教育部表示,不少年輕大學生得知莫拉克颱風重創中南部學校,導致全校遍地泥濘,立刻收拾簡單行囊南下深入災區,戴起手套協助清理校園,一待就就是好幾天,不求回報的熱情付出,讓很多學校都備感溫馨。
除了年輕學子挺身而出,許多企業與民間團體更是慷慨解囊。國教司表示,因莫拉克風災受損嚴重而必須重建的學校,包括南投縣隆華國小、嘉義縣達邦國小、太和國小、來吉國小、高雄縣三民國中、小林國小、民族國小、民權國小、屏東縣泰武國小、三地國小達來分班、三地國小大社分校、來義國小內社分校等十二校;而校舍須整建的則有嘉義縣新美國小、山美國小、台東縣嘉蘭國小等三校。龐大的重建經費,若只仰賴教育部,恐怕力有未逮,幸好有有台達電、友達文教基金會、台塑、紅十字會等民間企業與團體伸出援手,讓孩子的就學之路可以繼續走下去。
雖然莫拉克災後的校園重建,不像九二一地震後「新校園運動」那樣風起雲湧,但「大破大立」的精神並沒有改變。隆華國小校長陳文源表示,雖然隆華國小三度重創,但全校師生對於重建校園還是有夢想中的藍圖,希望學校不只是符合學生學習所需,更是與社區、地方文化相結合的環保校園。
新上任的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災後的校園重建,將以「綠建築」概念為主軸,以環保綠化及節能減碳為理念,讓重生後的新校園可以綠意盎然、生生不息。而新校舍的建築架構也會打破傳統建築框架,讓校園與與地方文化、生態保育成為「生命共同體」。另外,為確保師生的人身安全,易地重建的受損學校將會避開行水區與斷層帶,並尊重各校教育理念與地方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