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校園重建工作,其實和社區或村落的建構一樣,都要以國土安全的規畫為基礎,一體到位。」談起八八水災的重建,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廖仁慧認為,應在國土重整的大方向上,將危機化為轉機。
廖仁慧指出,台灣土地、尤其是山區和海濱過度開發的惡果,在歷年來的自然災害中逐漸暴露出來,且愈漸嚴重;「這已經不只是環境問題,而是國家安全的問題。」廖仁慧表示,在國土安全原則下,應盡速制定國土整體規畫的上位法規,做為未來國土開發和復育的準尺,也做為災區原地重建或擇地另闢的依據。
「重建不能成為目的或事務導向,否則新建的村落和校園還是禁不起自然力的考驗。」廖仁慧指出,有了強固的法令依據,才能杜絕國家暴力和商業利益的介入,以保障身家財產和水土生態的延續。
不過,在國土安全的大方向中,文化和族群的特殊性也要重視。廖仁慧以原住民為例,強調原民和土地的緊密結合關係:「對很多原民部落來說,土地所在就是家的所在,學校也是家。」
廖仁慧認為,重建或遷村必須做綜合性評估,如何在安全影響最小的考量進行,「適地、適種、適期的做法,才是災區真正需要的。」
對日前許多企業慷慨解囊、認養災區小學重建的善舉,廖仁慧表示肯定,不過她仍強調「永續」的概念,「將校園重建工作融入綠色概念、地方特色,是當務之急。」以九二一而言,有很多學校重建後雖然相當美觀,但在地卻缺乏長期維護的資源,導致多重浪費。
廖仁慧說,生態工法可供參考,例如校舍選址可因地制宜,建材也可就地取材,「圍牆可用『砌石工法』,選用風災時崩落的石塊當材料,不但富有教育意義,也能形成建築和地方文化的特色,甚至成為觀光遊憩的資源。」此外,廖仁慧也主張應在校園中融入節能減碳的設計,讓學校不僅是學童接受教育的場域,也是彰顯地方文化和永續經營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