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心那麼難管

文/李憶莙 圖/曹力(沁德居藝廊) |2009.09.23
1211觀看次
字級

決定去上內觀十日課程時,持的是「去試試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的試探心態,根本沒料到就此讓我學習到這麼有智慧的一門生活藝術。坦白說,之所以「肯」去上課,完全是因為內觀強調它本身絲毫不含宗教色彩,而是一門生活的藝術。這很適合我,雖然我對人生充滿困惑與迷茫,而對宗教則有更深的疑惑;這好比每個人都知道人生苦,但他們卻不知道什麼在苦。由此可見苦是一種感覺也同時是一種心態,唯一的障礙恐怕也就是我們自己罷。所以我一直都沒想過要去求助於宗教,可對於脫苦的追求卻是義無反顧的。

而內觀所提供的,恰恰是一個解脫痛苦的方法。這方法不需教理知識,也無需熟讀經典,只要有興趣及勤奮即可。而且方法也很簡單,只是如實往內觀察現存身心的變化,啟發智慧以了知身心苦、無常的實相,從而去除「我」的錯誤觀念(「我」是一切虛妄、貪愛、瞋恨的煩惱根源)然而,僅僅是了知沒有用,因為了知並非由我們的觀念所創造出來,而是於如實觀察中覺悟。

大家都曉得佛陀是在菩提樹下悟道的,至於如何悟得,相信未必人人都曉得。就我而言,根本想都沒想過這個問題。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證得世上並無恆常不變的事物。而人們執著於無常的事物則是最大的無明;無明存在,苦就長存不去。佛陀就在這發現中全然覺悟。而所證得的無常真相是:整個物質世界並無任何堅硬的實體,包括人的身體也是由無數的次原子微粒所組合。這些次原子微粒以億萬分之一秒的高速不斷生滅。

換句話說,內觀法是佛陀的覺悟工具,在二千五百年前由佛陀親身體驗而發現———內觀法帶領你到達一個能夠感受身體內每一細胞的生化反應層面,讓你親身體驗這些次原子微粒不斷生起又不斷滅去的無常真相。人之所以無明,是因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知道自己如何地起反應,因此就不停造業。內觀法主要是專注觀察身心的實相;當不淨的負面情緒升起時,你能保持覺知,而不起習性反應,便意味著你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心」的奴隸。所謂的習性,是後天的產物,是心的雜質,不淨的污染。我們貪圖舒服,厭惡受苦;愛聽表揚的話,討厭批評,這些都是習性,伴隨感受而來。而身體感受是貪瞋癡的起因;喜歡與不喜歡都是由感受所主導。內觀法的重點是啟發我們的智慧,不管什麼事物展現在面前都不起習性反應,以此作為培養平等心的工具。我們總在、執著、瞋恚、悲傷中打轉,那是因為我們的心不平衡,有分別心;執著是貪愛,瞋恚是憎恨,因此煩惱不斷。而我們卻誤以為這是一種自然的情緒。其實心的本質是很純淨的,充滿慈悲和善意。

內觀禪修主要是靜坐。開始時先練習觀察呼吸,覺知呼吸時氣息與鼻端的接觸,以此建立覺知與定的能力,直到覺知變得很敏銳時,才去觀察身與心的變化;心是很細微的,而且妄念不斷,這時你才驚覺,原來我們的心是那麼難「管理」。它就像是一匹脫韁的馬(由此我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心猿意馬」),要關照這麼一顆妄念不斷的心,對於初學者而言,實在苦不堪言。佛說世上唯苦無樂。修行就是要見苦,以苦修行是很有效的所緣。人們都誤以為痛苦是最不愉快的感受,殊不知愉快也會成為痛苦。既知無常,卻貪愛無常的愉快感受,怎麼不是苦呢?但這確實是人的習性———喜歡享樂厭惡受苦。內觀培養平等心,即對喜惡都不起反應,如此舊有的習性便會逐漸變弱,最後消失。只要不造新的業,因便在果中被滅去

———這是一個淨化的過程,要親身體驗。

開始上課時,內心充滿疑慮,且非常擔憂。老想著一個小時坐在那裡不動、不改變姿勢,連搔癢都不行,是多大的煎熬啊!身體不累嗎?腿不疼痛嗎?確實,要忍受那種痛徹骨髓的疼痛、像火一樣燃燒的灼熱感受、尖銳而劇烈的刺痛,確實是天大的折磨。但是,真相會告訴你,這都是無常的。可能不久之後,也可能在下一刻,它便會消失掉,甚至更有可能一閃即過,取而代之的卻是極度的平靜與安詳。而這種平靜與安詳一樣是無常的,你一旦耽溺,痛苦便產生。所以你就要保持平等心,不起貪愛與憎恨的反應。每日如此用功修習,智慧被引發,貪愛、瞋恨和疑惑之心便越來越少,你就開始脫離痛苦,找到安詳與和諧。

第三度去上內觀課程。發現中心的樹木都長高了,花也開了,草也長了。那時是傍晚時分,風吹樹影,鳥兒在樹梢啁啾,那鳥鳴之音聽在耳裡竟有空靈之感,像山林深處蕩回來的回音。中心在油棕園深處,與世隔絕,非常安靜;四面環山,舉目皆是連綿不斷的幽綠,在暮色裡像要染沒周遭。清晨四點半去大堂打坐,走在很短距離的路段上,空氣裡的露水竟能濡人襟濕。天還沒亮呢,遠山的輪廓是濛濛起伏的一片有如潑墨之色,在霧氣瀰漫之中,一點也沒有青山隱隱之勢,可我心裡卻是歡喜著的。也不記得是哪一晚了,晚課後走出大堂,抬頭所見,竟是一個圓滿的月亮。但覺得這好比是我生命中的一場盛事,幾分怔忡幾分自喜。

隔了幾天,有一晚半夜醒來,但見窗外繁星滿天,心裡陡地一牽,人也清醒了,不禁尋思,已有多少年沒看見過如此星空了?長年生活在城市裡,即使有悠閒的心情,也忘記了許多風景———誰還記得雞的啼聲和落霞炊煙?半夜思之,單單為此,人世便是可珍惜。臨走那晚,發現圓月已缺了一半,誠如人生的憂樂一場,都是暫時因緣和合而成,百種千般啊未必是圓滿的,但你已體驗了那個過程。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