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的遊戲設備是孩子們的最愛,但據消基會日前調查全台一百四十八座設有兒童遊具的公園,發現近三成四故障未修復,八成七沒有遊具名稱告示牌,或標示不完全,六成二沒有使用事項注意說明牌,八成六年齡及體重限制標示不完全;而最普遍的問題是,如搖馬扶手遺失、安全地墊太窄、翹翹板未鋪設安全墊等,可謂處處充滿危險,令人不禁質疑,究竟各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有沒有重視潛藏的兒童安全問題。
因公園遊具安全措施不符規定,而導致兒童受到傷害事件時有所聞,地方政府難辭其咎,但地方政府相關單位卻不及時改善,等到事情發生了,才道歉、追究責任或賠償,已無法彌補傷害,這種補破網的鴕鳥心態,應是公園危險的「罪魁禍首」。
西方國家對公園安全非常重視,尤其對保障兒童安全的法規極為嚴厲,兒童使用公共設施發生危險,會導致官員下台,政府更會付出極高額的賠償金,所以公園遊樂設施的人性化、安全化設計和防範,可謂盡善盡美;反觀台灣,公園設立後就彷彿成了被遺忘的角落,疏於管理、更缺乏維護,即使有設計缺失和安全問題叢生,也鮮少改善,如此漠視兒童的安全,豈能奢談孩子打造快樂幸福的生活空間?
王新偉(北縣三重/學童家長)
公園遊樂設備最受小朋友喜愛,但遊戲天堂卻充滿危機,這絕對不容忽視。
民意代表為回饋鄉里,常極力為地方爭取設立公園,或在公園裡增設兒童遊戲設施,但設立後,因欠缺後續維護經費,致使設備無人管理維護,更遑論定期檢修;而當設備損壞時,主管機關往往只拉警界線,昭告民眾了事,若碰上管理權責不清,更連個標示都沒有。隨著城鄉日趨都會化,公園不斷增設,但兒童遊戲區安全問題似乎乏人聞問,恐怕不是主管機關雙手一攤「沒有經費」,就能搪塞了事,畢竟這是關係各地小朋友安全的大事。
放眼現今,政府無處不浪費,經費絕對不是無解的問題,而且今日公共意識抬頭,公部門必須開創新思維,來推動公共服務,監察院的「社區總體營造專案調查報告」,就曾建議行政部門整合志工力量,維護公園各項安全,因此主管機關若能建立機制,積極開放讓志工認養公園,引導社區志工投入公園管理,應可為公園管理注入新活力,也可改善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