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詹于潁台北報導】首度在台灣舉辦的兩岸當代陶藝交流展,是由中國美術館與鶯歌陶瓷博物館合作,策畫「文思‧物語-大陸當代陶藝展」、「測量‧探底-台灣當代土象展」兩大特展,一次展出三十五位現代陶藝家作品,讓台灣民眾得以探視兩岸藝術迥然不同的面貌。
參展的二十七位中國藝術家,包括現代陶藝的中堅力量,及初露鋒芒的年輕一代,他們都試圖展現擁有千年陶瓷創作傳統的大陸,如何在現代藝術思潮影響下,從不同角度演繹新格局。 (圖/陶博館提供)
藝術家在當代創作形式中,勾勒出中國特有面貌,使作品承載深刻文化蘊涵,也是藝術家在傳統中求創新的嘗試。就像黃煥義《躺著的梅瓶》作品中,將景德鎮傳統粉彩紋飾重新組合,放在扭曲變形的瓶身上,呈現當代觀點對歷史文化的思考。這也是為什麼展覽取名為「文思‧物語」的原因。
而發展起步較早的台灣當代陶藝,已從「建構」文化價值的過程,進到「解構」階段。台灣中青輩陶藝家,以一種不拘形式、跨界、跨領域的創作,將藝術所能呈現的可能性極致延伸;他們在測量材質屬性的極限,也探究著藝術觀念的底線。
這些作品充滿藝術家強烈個人風格,將所思所想完全內化其中,也是大量自我對話的過程。對台灣當代陶藝家而言,他們把整個展場都視為是作品的一部分,透過裝置藝術手法,作品與環境形成更密切連結,這樣的氛圍,一走進展場空間就感覺得到。
原是油畫家的利庭芳,創作出《藍牆》這件作品,一塊塊像積木、可重新堆疊的立方體,就像一堵厚重的牆,在其中挖鑿出大小不一的圓錐狀洞口,還塗上鮮明濃郁的色彩,使觀者忍不住想走近,透過寬至窄穿透的洞口一探究竟。
這樣的作品與觀者產生互動,陶藝品不再是只能遠觀的一隻美麗精緻的茶壺或花瓶,而是整個展場空間的遊戲。兩岸當代陶藝交流展自即日起至十月十一日,於台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