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出傳統 景德鎮扭瓶vs.台灣藍牆

記者詹于潁 |2009.08.03
969觀看次
字級

【記者詹于潁台北報導】首度在台灣舉辦的兩岸當代陶藝交流展,是由中國美術館與鶯歌陶瓷博物館合作,策畫「文思‧物語-大陸當代陶藝展」、「測量‧探底-台灣當代土象展」兩大特展,一次展出三十五位現代陶藝家作品,讓台灣民眾得以探視兩岸藝術迥然不同的面貌。

參展的二十七位中國藝術家,包括現代陶藝的中堅力量,及初露鋒芒的年輕一代,他們都試圖展現擁有千年陶瓷創作傳統的大陸,如何在現代藝術思潮影響下,從不同角度演繹新格局。                                                (圖/陶博館提供)

藝術家在當代創作形式中,勾勒出中國特有面貌,使作品承載深刻文化蘊涵,也是藝術家在傳統中求創新的嘗試。就像黃煥義《躺著的梅瓶》作品中,將景德鎮傳統粉彩紋飾重新組合,放在扭曲變形的瓶身上,呈現當代觀點對歷史文化的思考。這也是為什麼展覽取名為「文思‧物語」的原因。

而發展起步較早的台灣當代陶藝,已從「建構」文化價值的過程,進到「解構」階段。台灣中青輩陶藝家,以一種不拘形式、跨界、跨領域的創作,將藝術所能呈現的可能性極致延伸;他們在測量材質屬性的極限,也探究著藝術觀念的底線。

這些作品充滿藝術家強烈個人風格,將所思所想完全內化其中,也是大量自我對話的過程。對台灣當代陶藝家而言,他們把整個展場都視為是作品的一部分,透過裝置藝術手法,作品與環境形成更密切連結,這樣的氛圍,一走進展場空間就感覺得到。

原是油畫家的利庭芳,創作出《藍牆》這件作品,一塊塊像積木、可重新堆疊的立方體,就像一堵厚重的牆,在其中挖鑿出大小不一的圓錐狀洞口,還塗上鮮明濃郁的色彩,使觀者忍不住想走近,透過寬至窄穿透的洞口一探究竟。

這樣的作品與觀者產生互動,陶藝品不再是只能遠觀的一隻美麗精緻的茶壺或花瓶,而是整個展場空間的遊戲。兩岸當代陶藝交流展自即日起至十月十一日,於台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展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