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指出,如果這次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是一場牌局,那麼中國的底牌比美國多。報導並引述日本《朝日新聞》駐華府記者尾形聰彥的話:「這次中國是攻方,美國是守方。」
本屆對話中,美國能出的牌並不多。在貿易方面,內需對中國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做出很大貢獻;美國則希望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當務之急就是讓美國企業做人民幣四兆(約五千八百六十億美元)刺激經濟計畫的生意。
人民幣升值 對美無好處
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美國希望中國量化承諾減碳,但這明顯違背了聯合國「京都議定書」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上「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中國既不會放棄自己的國際責任,也不會高估自己的力量。
《每日經濟新聞》引述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指出,作為金融海嘯的「發源地」,目前仍飽受經濟下滑煎熬的美國,對貿易壁壘、人民幣匯率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不得不一改過去咄咄逼人的態度。
一方面,人民幣大幅升值將使中國出口業雪上加霜,給呈現復甦之勢的中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美國希望搭上中國經濟成長的快車,如果成長慢下來,對美國沒有好處」。另一方面,若人民幣不斷走高,意味著中國央行將對外匯資產進行調整,從而使中國目前持有的美債被削減,這也是美國不願看到的。
最大意義 建立對話平台
相反的,美元匯率則成為中國提出討論的重點話題。彭博通訊社指出,美國國內關於提出第二套刺激經濟方案的呼聲高漲,外界因而擔憂美元將繼續貶值,因為一旦提出第二套方案,美國政府的資金來源不外乎是「加印鈔票」。然美國作為金融大國,有義務保持美元匯率的穩定。
《華爾街日報》更一語道破美國對中國「前倨後恭」的部分原因。該報引述一位美國政府官員的話表示,人民幣匯率的確有所低估,但在當前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減小的大前提下,強迫人民幣升值似乎並非必要。
該報還援引分析認為,首輪戰略與經濟對話最大的意義,即在搭建一個對話平台,過於強調爭議性話題則可能讓兩國對話的前景蒙上陰影。因此,歐巴馬政府才會在對話期間刻意淡化爭議性話題,轉而強調兩國合作,「同舟共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