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很多經濟結構性問題依然無解、戰略價值觀上有諸多歧異,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仍然標誌兩國關係邁入新里程,從雙方的排場規模、層級以至遣詞用字,處處可見用心。
這次會談,中方代表團成員多達一百五十人,美國也有約半數內閣成員與會,包括首席及名列第二的閣員(國務卿及財長)。層級之高,陣仗之大,都是兩國各種對話之首見。從歐巴馬、希拉蕊、到財長蓋特納,無一不引用中國古語;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則引用歐巴馬競選時的名言「Yes,we can!」,更炒熱了全場氣氛。
美國前總統小布希主政時期,兩國在二○○五及二○○六年分別設立了「戰略對話」(Strategic Dialogue,SD)及「戰略經濟對話」(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SED)兩個管道,前者以政治議題為主,由副國務卿領軍;後者以經濟議題為主,由財政部長領軍,在當時財長寶森強勢主導下,聲勢凌駕「戰略對話」之上。
二○○五年八月,兩國首次舉行外交對話時,美方堅持正式名稱是「高層對話」,但中方自行稱為「戰略對話」。白宮發言人為此還特別解釋不是「戰略對話」,因為「戰略」兩字是保留給美國和盟邦使用。
二○○六年十二月,兩國首次舉行「經濟對話」,中方又主張加上「戰略」兩字。布希政府大概認為經濟較不敏感,並未堅持刪除,因此變成「戰略經濟對話」。
歐巴馬上任後,希拉蕊決心要收回對華政策主導權,把對話從「經濟」單一層面改為「戰略與經濟」雙軌並行,變成「戰略『與』經濟對話」(Strategic & Economic Dialogue,S&ED)。凸顯「戰略」兩字,充分反映歐巴馬政府擺脫了布希政府的顧忌,等於重現柯林頓政府強調的「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